浅谈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课堂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干常春
[导读] 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

         干常春
         (浙江省宁波市正始中学   315131)
         摘要: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在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笔者也的确感受到了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阅读能力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把学生的关键能力从认知加工角度(也就是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P18)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它直接决定这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
         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后进生     
                  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般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通用能力。所谓阅读,就是看书、看作业、练习等等,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浏览,看并领会其内容才是阅读,领会意味着把看到的东西纳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使其连成一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P19)可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应有的阅读能力,升学到高中以后,随着所学学科科目的增加和学习内容的加深,在学习上逐渐表现出因为缺乏阅读能力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从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信心。这样的学生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他们的表现是每次考试结束拿到批改好的答卷的时候,让他分析错误原因,经常会这么说:这道题我懂的,只是考试的时候我没看到那几个字,没想到该这么做。究其原因,归根到底就是不会阅读,缺乏应有的阅读能力。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怎样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
         课堂教学要以听讲为基础走向以阅读为基础,先学后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把知识进行精加工,然后非常详细地讲解、传授给学生,这好比是把食物嚼烂了喂给孩子,无形中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机会,削弱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必须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尽量不讲、不教,应该营造良好的自学氛围,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让学生充分的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一、读书笔记不可或缺    
         有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学生会“走神”或搞小动作。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阅读的时候认真做好笔记。在上课的时候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划画各种符号,比如在重要语句下面画划,圈出关键词等等。

阅读时要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这样可以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薄”;同时也要求把教师的板书、学生自己薄弱的知识点记下来,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微型化。
         二、带着问题仔细读    
         教师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要鲜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对教学难点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精心设置几个知识性、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能提纲擎领的思考题,在课始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判断,加深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提问讨论再认识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学生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述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开阔了思路,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互问互答的方式指导学生对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剖析,抽丝剥茧找出解答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四、思考归纳系统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理解了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和综合,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和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在浙科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自己任教的两个高一年级的平行班做了一次对照试验。一个班级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另一个班级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笔者的教学设计基本就是上述的四步法。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带着问题看书,尝试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细胞膜(质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磷脂分子的结构有什么样的特性?3.目前公认的质膜结构模型叫什么?4.请描述质膜的各成分如何构建成质膜(质膜的结构)?5.质膜的结构特点怎样?6.质膜的功能有哪些?7.质膜的功能特点是什么?8.质膜的结构与功能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9.如何区分教材第30页图2-8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学生通过多次反复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基本能解答上述的问题。最后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下小结。然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五分钟,给两个班级的学生提供了同样的包含十道习题的一份随堂练习。最后两个班级的整份随堂练习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8和69,成绩有着显著的差异。由此可见,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还是教师教会的,这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当然,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时并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或直接的效果,因为阅读能力,它在很多时候都是隐性技能。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这意味着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类和综合,有利于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整体化,并产生正反馈。所以,在课堂上坚持让学生阅读,笔者相信总有一天会开出那朵最美的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