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19期   作者:朱培宁
[导读] 纵观当前小学美术的教学和开展来看

         朱培宁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教育体育局  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纵观当前小学美术的教学和开展来看,其整体的教学水平并不高,无论是美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意义,对于学生艺术潜能的开发也都是不利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明确提出了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目标,进一步揭示小学美术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应有效开展对于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
         关键字:小学美术;创新思维;美术审美

         引言:小学美术的教育和发展,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艺术修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美术作为基础的艺术性课程,从小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为未来美术课程的学习奠定有效的基础,本文提出对于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小学生美术课程学习的功底。
一、强化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内在联系
         小学生单凭课本及教师语言的引导很难完成美术学习。因此,现代美术教育中首先应该改变美术教育的学习场景,在确保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可带领小学生多看多走,融入自然,感受山河魅力,完成美术素材的收集和美术思想的提高另外,鉴于当下学生动手能力成长较为迅速,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着重开发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思维。创新力与想象力的发展都是以现实景象为基础,提升小学生现实美术基础的认知,可促进小学生美术思维的扩展。美术课堂针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设置相关引导内容,帮助小学生领略到美术的魅力,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堂绘画作业。要倡导艺术无止境的原则以及美术标准因人而异的核心思想,挖掘每位学生独特的美术创造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美术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结合所讲授的内容,播放相应的视频、音乐,使学生更加立体地感受所欣赏的内容。比如在欣赏古代山水画时,仅仅根据图片进行讲解会比较单一,如果在教学中播放一段古琴演奏的曲子,就能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古代山水画的韵味。不仅如此,还可以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使画面动起来,或者使画面变得立体,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在画面中畅游,学生就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画家笔下的山水。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单方面讲授的灌输式教育会出现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互动,把知识的传授变为双向的。比如在建筑欣赏教学中,讲到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二维图片转化成立体的画面,让学生可以选择欣赏外景,也可以选择进入园林建筑内部,教师提示学生去选择想要欣赏的场景,学生根据喜好进行选择,这样就增强了教学中的互动性,学生的好奇心会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提高。
三、解读几何图形中的美术元素
         几何图形是对具象的概括与提炼,几何图形具有特定的象征性寓意,是浓缩的文化思想与抽离具象的概括性视觉图形。象征性的几何图像透过艺术性地组合、构成,使其产生独特的视觉形式美,承载作品丰富的思想精神与深刻的本质。

因此,在立体主义绘画与抽象主义绘画中,画家善于借用几何图形构成富有几何图形的画面,将个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注入于画面之中,引发欣赏者兴趣、注视、思考、遐想,并透过几何图形,探寻作品背后的本质,追寻作品的思想精神。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品,画面中的视觉形象节奏是不流畅的,其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不规则出现的炮火声、枪声、尖叫声、婴儿的哭声……可见,几何图形,具有概括性、不确定性,图形简洁、意蕴深刻。因此,画家运用几何图形构成画面,追求画面不流畅性的几何图形来引发欣赏者对作品产生无限遐想与深刻思考,让欣赏者从碎片化的不流畅性的几何图形画面构成中,感受到了画家的创作意图,即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水深火热的灾难,唤醒人们追求和平,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
四、加强对学生的现实观察审美
         身为教师要积极挖掘家乡的素材,在课堂上讲好家乡故事,丰富美术课堂的艺术细节,提高美术课堂的品质。如在进行《身边的设计艺术》和《家乡专题》的教学时。乡土文化气息散落于家多各处,他们可能是即将遗失的手艺人的悲叹;可能是田间麦芽的芬芳;可能是古式建筑的砖瓦阁廊;也可能是静静的池塘上的一朵莲花。学生在街头巷尾寻找家乡气息,让他们心中充满着情愫,同时将这股情愫转化在美术的审美提高中。在课堂上,也可以灵活多变,如将课堂平移到美术馆、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本土优秀画家的画作,看看前辈们是怎么做的,而不止将目光仅仅集中于技能技巧的提升上。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围绕本次课堂的乡土主题进行一次立足于家乡展开的创作。这样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是构建在本土思维、本土视野上的,具有深刻性和不可磨灭性。
五、构成有效的核心素养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推动任何领域发展进步的重要依托及基础,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教育当中,评价更是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明显提升小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能促进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和小学生审美及美术核心素养的成长。有效的评价机制可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学生层面,第是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主要是在学生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基于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自信,使小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教师层面,对考试教学效果等给予一定的评价机制设定,一可以鼓励教师创新美术教育的模式,改善传统教育中因为美术非应试科目导致教师教育积极性低的情况,同时又可促进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提升。
结论:综合上面的论述和分析,在美术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思维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充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这对于小学生们未来的成长和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魏晶.小学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方法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35-136.
[2]侯欣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52-153.
[3]马静.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熏陶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76-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