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朝珍
四川省阿坝州理县营盘街小学 623100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们这个年纪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机。在小学高年级中,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已经较为全面,在这个贪玩且容易受到魅惑的年纪,老师应该把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基于此,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老师;高年级小学生;整本书阅读
引言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阅读能力水平,结合整本书阅读的独特性,并将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置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体系之中,进行系统研究,为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可行途径,以期教学者从中得到启发。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整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兴趣较差,缺少书目
在整本书的阅读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差。首先,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外界的诱惑比较大,因此学生难以静下心细细品味书中的故事内涵,也难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含量比较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比较疲惫,这也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最后,教师在推荐一些阅读书目的时候,往往不会考虑学生的心理发育规律,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严肃的文学,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困难,并且难以带入自己的情感,学生的阅读热情比较低。
(二)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忽视主体性
在具体的整本书教学过程中,存在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从教学模式选择的结果上看,虽然一些教师会综合选择各种教学模式,但多数教师仍然以讲授式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且讲授时间普遍偏长。然而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当是在学生阅读的主观体验的基础上,学生、教师、文本间的相互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者,阅读理解的促进者,阅读障碍中的指导者等等。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整本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书籍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前阶段的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会更加愿意去玩手机、玩电脑,基本上很少会选择去阅读书籍,这是因为书籍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小于科技产品,学生对于书籍的阅读兴趣较低,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更是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现象,小学老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于书籍阅读产生强烈的情感,帮助学生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书籍,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看孙悟空,就可以为学生选择《西游记》,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读书的好习惯。
(二)丰富阅读形式
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时要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丰富的阅读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掌握书中的内容、思想和内涵。例如,《让太阳长上翅膀》的阅读,这是一本儿童诗歌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需要让学生细细品味,认真朗读,感受诗中文字的优美与意蕴;在阅读《有趣的科学》的时候,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阅读整本书,了解整本书中的内容,思考一些科学问题;在阅读《中国成语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略读的方式阅读,学生只需要将每个成语与其中的故事对应上就可以。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的东西不同,精读的方式更多的是使学生感受文本的内涵、文字的优美;略读的方式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除此之外,还有速度、跳读等方式。
(三)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增加读书的趣味性和培养学生对于阅读整本书籍的耐心,让学生可以和他人进行交流书籍内容,老师可以定去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老师需要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举办读书趣味交流会,吸引学生踊跃参加。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己这段时间所阅读的书籍,将它的大概内容描述出来并推荐给同学,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礼物奖励那些敢于上台演讲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也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结束语
阅读不仅是为了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锻炼阅读能力,还是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加强思想品质建设,以书涵养自身素质。整本书的阅读不仅是要提升学生的素养,还要提升教师的素养,教师通过提升自己,在阅读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学习,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朱雅琦.小学高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指导[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10):76.
[2]陈艳云.小学高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持续性内在动力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28):151.
[3]周宝兰.小学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实践探究[J].教师,2019(2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