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第二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230215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有了明确规定,要求小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应低于145万字。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完成新课标教学要求的重要基础,唯有产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课外阅读。大量课外阅读可丰富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价值显著。农村语文教师应努力思考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习惯
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教学期间关注学生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农村教师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农村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待阅读活动略显随便,[学校图书室图书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学生接触课外书籍的机会很多。(已修改)]所以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无法满足当下教学要求,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较差。为改善农村阅读教学现状,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训练,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实现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因为农村小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经验都比较匮乏,所以他们缺乏独立、正确的选择能力,他们很容易被一些蕴含着不良信息的书籍所吸引[1]。这意味着农村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目,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观。指导学生选择书目时,教师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个性需要。[论点的阐述应该是先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然后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才形成论点的,可这篇文章的几个论点都不够鲜明,不明了。(已修改)]教师引导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哪种类型的书目合适自己。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养成独立选书、正确选书的习惯。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2课的《寓言二则》教学为例,在正式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这些寓言的相关动画,结合动画配音与音乐,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声感受文章趣味性。教师向学生展示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让学生有所感悟。这一系列活动使得学生对寓言类的故事充满兴趣,教师便可及时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等课外书籍,鼓励学生阅读,迎合学生阅读需要。教师还可组织定期的故事分享大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复述,满足小学生想要表现的心理。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书目供家长和学生参考,以免学生选择不良读物。不同年级书目要具有针对性,例如给一年级学生推荐的书目最好兼具图和字,还要附带拼音,降低学生阅读难度。给五六高年级学生推荐的书目可以以名家大作为主,要充满丰富内涵。
二、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开展多样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往往都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展开,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良好的阅读氛围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自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营造良好阅读环境,教师首先应充分开发学校资源,依托学校学校阅览室,在阅览室中添置大量趣味书籍吸引学生前来阅读。其次在学校阅览室、宣传栏、教室等处张贴各种读书名言,营造文化氛围,传递阅读信息,让学生产生自主阅读欲望。为使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教师应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如 “图书漂流”、置办班级图书角等。以置办班级图书角为例,农村学生因为经济实力和农村环境等各种原因,平时购置新书的机会较少,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不够,没有条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所以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整理家中的书籍,将所有书籍收集起来,组成班级读书角,有效提高书籍利用率,让学生能够随时阅读。在学生阅读其他学生书籍时,教师应提出一定要求,如要爱护书籍、不可在书籍上随意做标记等。[这部分应该阐述的观点是: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指导阅读方法。可是,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的策略有哪些?指导的阅读方法又是什么方法?(已修改)]在教室中为学生准备图书资源,能够培养学生随时阅读、主动阅读的习惯,并且对学生阅读他人书籍提出要求,可使学生认识到爱护书籍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进度,根据课文内容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营造活跃的阅读氛围。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课文都为《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之类的爱国课文,教师便可组织“我爱我国”、“国家与我”等主题的阅读活动,并做好活动宣传,要求所有班级将班级黑板报更换成阅读主题相关内容。主题活动下,有“我知道的爱国小故事”、“爱国诗歌朗诵”等竞赛活动,需要学生自行收集阅读材料。这样的阅读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与学习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学生阅读兴趣大大提升,学生也会认识到课外阅读的价值。
三、依托课文内容,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大部分小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会主动开展课外阅读。农村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学生特征,积极引导,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与热情。课外阅读是促进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为使学生在阅读时提升语文能力,教师应从课文内容出发,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进行课外拓展和补充,让学生在掌握文章知识的同时产生自行阅读的兴趣[2]。从教材内容出发,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阅读延伸,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有重要价值。
在开展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从教材文章本山出发。本单元主要包括《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课文,这些课文都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西游记》四大名著中的经典片段,教师教学时就可向学生展示教材片段以外的故事。《猴王出世》是名著的开始片段,主要讲述了猴王的诞生,向小学生展示了一个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有效调动学生好奇心,教师要抓住时机。教师了解到学生还会通过电视剧补充额外情节。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向学生展示全书中的经典篇目如《三打白骨精》等,让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全本书籍,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在学生开始课外阅读前,教师可布置一定任务,要求学生观察书中和电视剧中描写的同一情节存在哪些差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保持不断思考与观察,实现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情节入手,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课内内容与课外内容之间的联系,满足阅读课外阅读的兴趣与需要。
结束语: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为农村经济和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所以农村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比较困难。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为学生积累充分的语文素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个人语文水平。为改善农村课外阅读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其次要从学生学习特征出发组织各种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最后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进行课外延伸激发兴趣。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手段,能够提高农村课外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步。[整篇论文都是从教师角度去论证,其实学生方面的原因很多,可是整篇论文都没有从学生角度去论证,要求多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找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策略。兴趣和习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是论文中哪个论点是阐述习惯的培养的?这篇论文的写作没有结合实际去找策略,显得内容空洞,说服力不强。(已修改)]
参考文献:
[1]蔡冬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3):41-42.
[2]邱拾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17):108.
[我看了我们的三篇论文,你们阐述的论点有雷同的哦,我们希望你们整改,尽量做到论点鲜明,不雷同;论据要充分,要具备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