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浪芹
湖北省罗田县实验小学 438600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就是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二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新课标颁布之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关注得较多的是理解文章内容,而对文章的表达形式(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关注得较少,更不用说如何去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学生学了语文后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也是造成语言课堂高效低能的基本原因之一。那么到底该如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呢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理解。
一,为什么要关注文本,提高语用能力
什么是语用
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只有会用,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具体的语文课堂学习中,如何把学习语言文字和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结合起来,就是“语用”的问题。
语文课应姓“语”。在语文课上要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准确地坚守语言运用本位的教学过程;好的课堂应该是读书的声音多了,给学生动笔的时间多了,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的课堂;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在教的时候有写的意识,要关注学生的写作与运用,注重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读促写的;好的学习应该是通过文章的学习,感悟文章的主题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学会表达与运用。那么我们到底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关注文本,提高语用呢
二,怎样关注文本语言,提高语用能力
(一)关注文本的朗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语感就是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如《小壁虎借尾巴》中利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读,感受小壁虎的着急和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让学生边读《秋天的图画》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在轻快的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老师创设情境,让王维与家人“对空读信”,感受亲人间浓浓的思念;《少年闰土》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意境,感受闰土深夜刺猹的天真和童年的无拘无束。《动手做做看》朗志万说的话“我是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通过反复读,孩子们对重音的把握可以在“不一定”“都是”不同词上,理解上就会有所不同。
(二)关注文本的标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眼睛,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桥》中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一连的三个“!”,体现了老汉的果断,干脆,铿锵有力,也说明了当时情况的危急;《穷人》中桑娜的心理活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一连串的“!”和“……”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到,桑娜担心害怕矛盾犹豫但最终还是善良占上风的思想斗争,将桑娜虽人穷却思想高尚的形象跃然纸上。《凡卡》中他在梦里所见的“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头尾巴……”运用“……”将凡卡的梦描绘得那么美好温馨,更加反衬他现实生活的悲惨。学习的时候,老师们应善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体会其中的含义。
(三)关注文本的空白,挖掘想象的空间
在我们的语文课当中,有很多内容很简洁,甚至省略不写,形成空白处,留给人们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文本的空白,让孩子们在空白处插上想象的翅膀,让课堂教学也因此而精彩。如《老人与海鸥》中“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省略号留给人思考:老人注视着海鸥,他还会喃喃自语些什么 让我们走进老人的内心,聆听他的牵挂;海鸥会想些什么 让我们体会海鸥的难过和不舍;人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感受人们对老人的尊敬和赞扬。《女娲补天》中“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文中的“几天几夜”“终于”等简洁写出了女娲找的过程,我就利用这个空白,让学生们想象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女娲会去哪些地方找,可能会历经哪些困难 这样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女娲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历经了千辛万苦。
(四)关注文本的衔接,锻炼写作的技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是基础,运用才是最终的目。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1、找文本的练点。
识字是低年级的重点教学任务。但识字不是孤立的而应该与阅读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识字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感悟能力,不断积累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每一课的识字又是很多的,不可能逐一平衡关注,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关注。如学习《雷雨》时,读文时学到“雨越下越多大”时,我就一边教学生掌握“越”字的写法,组词,一边让学生学习用“越来越”说话。这样由字到词到句的训练,知识就是一个链条而不是单一分散的了。
2、看文本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在生活与练笔之间建立一座互相融通的桥梁。《搭石》一文中作者刘章从生活中普普通通的搭石身上发现了其外在的结构美和内在体现出村民的谦让美,助人美,奉献美。也证实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告诉了大家:要想写出感动人的文章就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关注生活。
3、悟作者的情感。人有情才吸引人,文有情才感动人。如《白鹅》《猫》《鸟的天堂》《珍珠鸟》等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的全是作者对它们浓浓的爱。正因为有爱才会踩脏稿纸觉得是画梅花,弄得枝折花落也不责备;正因有爱才会津津有味欣赏白鹅老爷般的踱步,三板一眼的吃食;正因有爱才会觉得鸟儿在肩头睡着是跟人亲近……因为有了爱意文章才那么感人至深,让人沉浸在美之中。
4、抓用词的准确。咬住关键字词,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因为诗人离开家乡,每时每刻特别是每个节日里均在思念家乡和亲人,这就叫“每逢佳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从这些词中,我们更能深深体会到小雷利的切肤之痛。学习的同时,我们老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明白:准确的用词虽简练却有言尽而意不止之意,并且自己也要指导学生学会这样去用词。
5、学文本的表达。文章需有一定的表达写作方法,而不致松散让人摸不到重点。如《日月潭》《葡萄沟》《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课文让学生利用教材这个例子,不仅读懂有中心句的段,写了什么,还要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即如何组句成段的。然后进伸到全篇文章总分总的写法,可以帮助孩子掌握基本写作技巧。当然文章有法但无定法。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只为帮助孩子能更好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已,有创造性的文章还应靠作者自己的悟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