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敏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城中学
摘要:一直以来,教师对如何使用作业本存有误区。现在,借助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作业本》,教师以自读课文《孤独之旅》为载体,设计了两个切实有效的学习任务,借助《作业本》中的任务这一支架来驱动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自读课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本》;统编教材;自读课文;教学支架
有一段时间,与同行闲聊,总是说起语文作业本题目虽好,但我们学校的学生水平有限,hold不住,作业做不来,质量很差。总之,不知作业本该如何使用。对此,我也深有感触。一直以来,每上完一篇课文,再做作业,是教师上一堂课的常态,上课是上课,作业本是作业本,把上课与作业本孤立起来,这是不对的。
我认为应该巧用作业本搭建语文教学的支架。
省教育厅章新其老师指出教师在使用《语文作业本》的过程中要不断理解“作业支持并促进学与教”的理念,把握《语文作业本》对学生开展的“学习指导”,把客观知识与学生建立起意义关联,更好地组织开展学生独立式学习和合作探究性学习,生动地为大家展现了《语文作业本》在初中语文学与教方面发挥的多种功效。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孤独之旅》为例谈谈自读课文的教学思考。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借助《作业本》,借用《作业本》中的任务来驱动教学。《作业本》中的编写说明提到,“自读课文以设置学习任务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必要的学习指导。”在这一课中,编者设计了几个切实有效的学习任务,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这几个学习任务上。
【学习任务一】隐藏在语言中的心理
《孤独之旅》写杜小康的成长,主要通过写杜小康的心理变化来完成的。这种变化也体现在杜小康的只言片语中。将下图填写完整,体现杜小康起伏的情绪和心理。
这一学习任务的设置使得课堂切入口很小,但又很巧妙,因为这四句话,联系它的背景,完全可以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过程和变化过程。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少年生活”,单元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以什么作为突破口去感知人物形象呢?方法很多,但这四句话就像一个十字路口,可以往各个方向延伸,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找到四句话很简单,每一句话后面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我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学生赏析人物语言的方法,其余三句由学生自己赏析。这其实又是一个支架,一个示范的支架,它可以降低难度。告诉学生方法,教师起到引路人和帮助者的作用。
【思考1】第一句话“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与第二句话“我要回家……”有区别吗?能否调换顺序?
【思考2】“还是分头去找吧”句末标点能换吗(改成问号或感叹号行不行)?
【思考3】第四句话能否改一下?
(1)爸,你快来看啊,我们的鸭子下蛋了!
(2)爸,蛋,鸭蛋,鸭下蛋了!
(3)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这一任务使得教学的落脚点始终在语言上,三个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唤起学生拥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同时让学生知道《孤独之旅》流淌着一条情绪的大河,平静的河面下奔流着暗潮,只有在遭遇阻遏时才会激起显眼的浪头。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就是他的成长过程。在丰富的情绪体验中,杜小康建立起对生活的掌控力和自信心,成长起来了。
【学习任务二】投射在环境中的情绪
曹文轩说:“我一向认为,风景描写很重要,尤其是写给孩子看的书,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课文中的环境有着不同的色彩,营造出诗一般的氛围。请你仿照示例,摘录文中能体现杜小康情感波澜的环境描写,结合“知识卡片”中环境色彩的相关知识赏析其作用。
【知识卡片】
色彩作为视觉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最易引起读者心理效应的环境因素之一。色彩在小说中创造出特定的气氛,为叙事再造了空间。读者由于视觉生理效应,会因色彩生出感觉和联想,从而感受到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
【示例】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赏析】
绿色的浪潮般的芦苇荡给人强烈的压迫感,对杜小康的心灵形成了包围与剿杀。在如此孤独的心境下,在对前方感到如此迷茫的情况下,杜小康越发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内心的巨大恐惧,这种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压垮了杜小康稚嫩的心灵世界。
有了知识卡片与示例作为支架之后,学生的回答明显有了提升,他们普遍抓住文段的“黑”和“蓝”进行赏析,例如这一段环境描写连用四个“黑”字,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极其凶猛。天黑、河水黑、芦苇荡黑,这是肉眼可见的,但“风也是黑的”却是人恐惧心理的折射,暗示着杜小康的内心世界一片黑暗。这是杜小康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暴风雨,只有经过它的洗礼,杜小康才真正走向勇敢坚强,担当起责任。而不再是笼统地回答什么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性格等等。
就这样,借助《作业本 》中的相关任务,我完成了《孤独之旅》的教学。
个人认为,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好学习任务,并不断提供学习支架。为降低探究的难度,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示范的支架;挑战性支架则要重视多元性、思辨性、反思性,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同类文本和不同文本的比较,发展学生思维。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帮助者之外,还要做一个促进者,通过搭建一个个教学支架将学习任务分解,帮助学生学习。这个支架可以是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课文批注”“语文作业本中的任务”“学生的问题”等等,而《作业本》是自读课文很好的教学支架,借助《作业本》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