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小学 邮编:165012
摘要:数学作为纯理科性质的主学科,不论是任何阶段的学生都会在数学的学习中出现问题,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产生了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构建趣味性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本文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景创设的重要性和原则,分析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景;创设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全国小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上都做出了改变,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晚,未能建设较为统一的教学体系。而教师也因为多年的教学经验一时不能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教育改革进展缓慢,不能起到有效的效果。同时学生在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下,对自身不感兴趣或者难以理解的数学内容缺乏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因此,需要进行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才能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求知欲望。
1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凭借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数学问题做到完全理解,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作对题目,教师和家长在辅导小学生数学的过程中也感受到较高的压力。并且如今的部分数学数学题目存在一定的不严谨性,使学生在做题时产生一定的困扰,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由于这些原因,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足,对数学没有足够的兴趣,甚至抵触数学,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产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需要充分对数学规则进行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较高的考验,而创设有效问题情景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与生生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双方的感情,加强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理解,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彰显教学效果[1]。
2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2.1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课。为此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时候应该遵循趣味性原则,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提问,吸引小学生的关注。同时还应该应用科技的力量,开展动画教学,让学生跟随动画来进行思考,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播放动画期间可以暂停向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学生在主动和教师的推动之下,更容易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
2.2针对性原则
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身体发育和个人喜好等原因,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即对数学的接受能力和内化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时应该遵循针对性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具体应该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提问针对性的问题能够让小学生指导自身的水平,同时也会维护其自尊心,避免出现学习打击的情况,维持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拓展性原则
学无止境,对于数学问题也是一样。在数学考试时卷子上出现的题目并不是教科书或者练习册上的原题,也不止包括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而不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只会做教师教过的内容,换一种提问方法就不会了。这就表明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应该遵循拓展性原则,对教科书上的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具备强烈求知欲学生的需求。
拓展性创设有效问题情景不但能够将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化讲解,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还能削弱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和难度,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3.1趣味性教学
趣味性教学是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色以及该年龄段对于动画片的喜爱来开展教学,教师通过为学生播放具有数学元素的动画片片段来创设有效问题情景,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好与本次课堂需要教授的数学内容相关的当下热播或者热度很高的动画片片段,可以在上课前一天向同学们留下一些线索,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拥有良好的气氛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前一天告知同学们将播放《小猪佩奇》,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在课堂播放《土豆城市 》这一节,该节目中出现“土豆火箭”这一游乐项目,“土豆火箭”共有三节,一节能够乘坐四个人,有十个人要乘坐“土豆火箭”。在观看完动画之后教师就可以提问两节“火箭”坐满了人,最后一节“火箭”乘坐多少人?学生就可以列出算式“10÷4=?......?”最后得出余数等于2,即最后一节“火箭”坐两人。通过动画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出问题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2生活化教学
数学学科具备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压力和问题,因此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时应该贴近生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不能直接设置数学习题,应该构建与生活事迹相关的案例类型题,让学生能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提问的问题:“小明要去买零食,买三袋薯片,两瓶饮料,一袋薯片3.4元,两瓶饮料2.9元,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以小学生都爱吃的零食为例,让小学生代入到购物的日常情景当中,从而列出算式“3×2.4+2×2.9=?”教师也可以进行相同的情景扮演,加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或者开展小组讨论,对回答正确的小组给予奖励,回答错误的小组也应该给予安慰,来激励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对数学的热爱上,促进对数学的学习[3]。
3.3加强实践教学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当今社会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应该拓宽教学形式,不能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之上,应该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环境中探索数学问题,研究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当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位置与方向》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们随意站位,之间用长绳互相连接,之后让同学们逐个说出自己在另一个同学的什么方向,偏多少度。通过实践教学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充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深化学生学习的知识,彰显有效问题情景创设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应该遵循趣味性、针对性、拓展性的原则,转变教师的观念,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开展情景教学和实践教学,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李晋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014):98-98.
[2]朱良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应用意识[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10):154-154.
[3]于文华,蔡金法,刘美玲,等.美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及启示——以West Park Place Elementary School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8(0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