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义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红心镇中心小学 233135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比如自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模式等方式,以此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这些学习方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当前新课程内容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对于小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要求。因此,必须要针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稳步提高最终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式要引起重视。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问题意识背景下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后期的小学数学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引言
为了更好地满足和符合当下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对于问题意识的应用很多教师并没有根据其具体的含义和标准对学生的各方面加以系统的分析和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学生没有能力或者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教师并没有给出针对的引导和激发,反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解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难度,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对这种现象进行转变,耐心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疑惑的相关问题进行引导。
一、优化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自身认知水平以及思维发展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比较复杂。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根据学生这种现状进行分析,激发其探索欲,进而提高其对知识的学习动力。比如在学习《认识米和厘米》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课桌以及课本进行设计,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要多长的木块?要多厚的纸?由于这些无法用简单的文字加以表述,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导入。再比如学习《年 月 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加以理解,“明明在看书的时候突然哭了,明明爸爸走过来问明明为什么要哭?明明说:东西每年都过生日,人家今年都8岁了,为什么才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
明明爸爸听了以后大笑道“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你每年都有生日呀”明明不解,同学们来猜一猜是怎么回事,通过这种故事形式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同时在具体的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也要将时间充分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去解答,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通过巡视的方式,对于部分有问题的学生加以点拨,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为其后期的解题思路的技巧掌握有一个系统的提升。此外,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解题思路,教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同时教师还应该要以问题意识为主要的教学目的,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不断地思考,进而提高解题能力。
二、提高主动性,积极引发思考
由于小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具体的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很多时候可能会脱离基本的数学知识框架,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嘲笑,对于学生的观点,如果是正确的则应该进行鼓励,反之教师就应该耐心的加以指导,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教学建议,帮助学生在解答的期间能够减少阻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对于自己有疑惑的问题,能够进一步的解答,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教授解题技巧
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但是对于具体的问题是什么却没有明确的给予展示[1]。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根据相关的数学知识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然后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进行提问。一些学生往往对于问题的发现并没有引起重视,因此,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发现能力有一个针对性的培养,通过不同学习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提出问题。在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以后,还要对于问题的解答给予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对提出的问题通过简单、直观化的方式加以解决。最后,教师应该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学习小组模式的创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后,利用小组的形式跟同伴之间进行交流和协作,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设置的思考,可以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对于今后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也能够尽快地解决[2]。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问题意识的不断向前发展,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去思考,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加以解答进行全面的探究,以此稳步提高学习成绩,也为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钟志德.小学数学教学中“三段式”教学法探讨[J].甘肃教育,2007(06X):53-54。
[2]郑超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0):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