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连国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第三小学 256509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于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上,融合课本中的课题知识,创造适当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进行分析,针对相关教学实例,就如何有效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策
引言
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升入高年级后的学习、生活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简单的给学生传递数学知识,只是让学生学会做题的方法,不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养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以及自主解决存在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一)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符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基本理念[1]。
(二)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在具体形象思维由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教育的作用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但其思维水平的发展并没有完善,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水平的过程。
(三)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为了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断探索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为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促进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对策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思维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具体形象性的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发展较为缓慢,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活动与具体的事物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相关社会阅历的增长,思维水平开始由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还存在很大的具体形象性[2]。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营造具体的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降低了问题本身的难度,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以后的而学习生活中不惧怕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万以上数的认识》这节内容时,由于“万”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个教室可以容纳60个学生,那1000个教室可以容纳多少个学生、思考我们的头发一共有多少根等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中思考问题,进而引出万以上的数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降低了问题本身的难度,还能让学生跟高效的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有限,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对于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保证学生可以解决的前提上把握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易过难但也不能太简单,过难的问题会打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信心,过于容易的问题又起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同时从自己提出来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3]。
例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这节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思考应该给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在即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情况下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斑马线与红绿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图片中的内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常见的平行与相交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完有关知识后,教师还可以故意给学生画出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线,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形成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
(三)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简单分析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分析习惯,只有从本质上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才能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能让学生盲目的进行错误联系,其次,教师不能过于热心的去帮助学生,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分析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在其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再补充相关知识点,让其认识到自身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尽量营造实际的数学教学情境,在课堂中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训练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娟. 探究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 新课程导学, 2016, 000(003):57-57.
[2] 胡开燕. 刍议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J]. 信息周刊, 2019(3):0214-0214.
[3] 王一平.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 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 2019(5):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