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登菊
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人民小学 401331
摘要: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思维导图这一内容,探讨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效率的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引言:
思维导图是近些年才被逐步带入课堂的一个内容,但实际上在传统教学阶段,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内容逻辑上的整理本身就是思维导图中的一部分。具体到实际中,思维导图不仅仅是由文字组成,而是图文并重,通过主体,寻找其他内容与其的关键词,将其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人类大脑放射性思考的自然思考方式,将教学本身变得具有趣味性的同时,也简化了具体教学的难度。
一、应用原则分析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展开应用是需要建立在应用原则的基础上展开的,具体到实际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主体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基于新课改理念的指导,学生应当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作用。但结合实际,小学生相对于中学生而言,基础能力较差,经验不足,学习行为和习惯都尚未养成,因此,主体性的有效发挥较为有限。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尤其是该年龄阶段下,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在应用思维导图时融入小学生的个性内容,促使其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学习更是贯穿一生的行为,因此,无论是基于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还是纵观学生的终身学习道路,循序渐进原则都应当贯穿并在课堂中得以落实[1]。而结合思维导图,学生在识图到制图再到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来自主学习本身也需要长期的学习与练习来完成,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灵活性,确保学生逐步在取得进步。
二、具体应用策略
基于基本应用原则,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策略,分别从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复习与巩固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学习兴趣方面
诚然,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且在小学阶段,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明显掌握的比较好,而不感兴趣的内容则存在诸多疏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再到兴趣浓厚,形成思路上的转变。
具体到实际中,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如在关于“多边性的面积”的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如在系统的学习完这一章节后,教师可以先板书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这一关键词,然后分别邀请不同的学生进行扩充,学生可以扩充出学习了哪些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也可以扩充具体的计算公式,通过学生的补充与合作,将内容逐渐完整化,而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也能够较好的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充,合作的同时,课堂不再是让学生惧怕被点名提问的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或擅长的内容进行补充,促使课堂具有趣味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二)突破重难点方面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很多相对较难的知识,本身计算并不复杂,当时逻辑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从思维的角度入手,形成突破[3]。
如在学习关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时,很多学生很难完全理解其意义,最终只能盲目地进行句子记忆来实现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但是基于不理解,在日后的学习活动中,会和其他的内容相互叠加,最终造成学生知识学习中存在的漏洞,影响学生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长方体进行“解剖”,基于长方体这一主体,对其特点形成具体探讨,学生在总结长方体具有哪些特性的时候,就会逐渐发现正方体同样符合这一设定,因此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结论。
(三)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虽然大多都是基础知识,但是所覆盖和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又有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区分,学生实际接受的知识量体系是比较大的。与此同时,基于新课改理念,教师除了会开展教材内容外,还会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以外的内容进行探究,形成对于课堂内容的丰富和补充,这无疑又加剧了知识量体系较大这一问题,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于过去所学的东西,容易遗忘,如何复习巩固,就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通过应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在系统学习某一具体内容后,形成概念上的串联,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复习巩固的过程。如关于“圆”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圆,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思维导图,形成复习巩固,如与圆有关的圆的内涵、周长、面积、生活中的圆等等,让学生通过想象,完成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4]。通过一级一级知识点的构建,学生很快就能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内容,做到真正的查漏补缺。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思维差异,表现在思维导图上,就是基于自身理解,形成不同的级别划分,构建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只要逻辑正确,教师不要过分干预学生将思维转化为导图这一过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吃力的,如何运用教学方式上的转化来实现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学事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顽疾”。思维导图能够全方面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而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导图,则还需要站在基础学情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鲍菲菲.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风,2020(08):68-69.
[2]林晓.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应用研究——以厦门某小学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3):88-91.
[3]杨宇霆,张新明.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策略——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人教版《圆的面积》教学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8(10):48-50.
[4]李玉,柴阳丽,闫寒冰.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效应——近十年国际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元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8(01):16-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