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李鸿雁
[导读] 小学是学生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尤为重要。
        李鸿雁
        广西东兴市华侨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兴市       5381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尤为重要。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构建和谐课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不断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引言:传统教学中,数学课堂更多在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效果和评价反而被无意识弱化了。课堂提问则是搭建师生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具有学习的参与感,教师能够获得教学的成就感,为共同促进数学教学发展而不断努力,引导新的教学创新,促进教育改革。
一、有效课堂提问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传统教学中,数学课堂更偏于“理性”,相比文科类学科,数学课堂要求严谨、严肃的学术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也偏向于“讲授”,而非“互动”。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偏于流程化,使得课堂提问实际的教学效果较差,对学生开发兴趣和潜能作用较小。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活跃课堂氛围、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也具有优势,教师应对此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创设更有质量的课堂。
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设计问题层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在基础,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初步探索,还未形成对学科学习的整体学习体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年龄状况和学习特点出发,深入研读教材内容,设计问题的层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生根据问题的顺序不断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把握数学的逻辑,真正进入思考状态。教师在不同层次的问题时还可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若学生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感到吃力和不解,教师便应当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可以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点对问题的提出及解决过程深入讲解,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简单学、容易学。
        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中,学生需要掌握钟表的刻度认识,并能够进行时间的读写。在课堂前,教师可准备几只完好的钟表用于课堂展示。教师首先可让学生对钟表的外观特征有基本的认识,提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些钟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在深入观察后对钟表有了基本概念,教师再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搭建“钟表”与“时间”的关系,如:一天有多少个小时?在钟表上可以怎样进行划分呢?学生根据实际的钟表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再讲解钟表刻度的知识及时间的表示方法,讲解完后教师可进行提问练习,让学生读写当下钟表的时间。不断深入练习,学生在学习中搭建知识框架,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变换问题角度,开发学生智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通常需要反复教学和强调。

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对学生加强巩固和练习,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重难点的知识,教师在重复考察的过程中也需要偶尔变换问题角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不出现机械式背答案的状况,同时也提醒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考察角度是可以丰富变换的,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将思维局限在某一知识的某一解决套路上。学习应该是相通的,教师从不同的问题设置中促进学生多维思考,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长度单位》一课中,学生需要熟练进行统一长度单位: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和掌握物体长度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在长度是基本概念上可设置不同角度的问题,如量两本不同大小的书本,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为什么对同一个长度却又不同的表示方法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能够对长度的距离和单位两个因素有基本的概念,两个角度对应了长度的两个特性,让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更准确。在认识长度的单位时,教师可从物体到物体的长度,也可从物体的长度到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加深对长度的单位运算能力,灵活应用,对长度的认识结合实际生活和理论知识计算进行,降低出错率,提高学习成绩。
(三)鼓励学生提问,培养科学质疑精神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在学科应用的能力也逐渐凸显出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从理论知识接触了解到实际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阶段,从解决问题到提出问题,则是更深层次的学习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思、敢问,从简单问题开始,积极开发思维,不断创新,不仅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保持质疑精神,更要对知识保持质疑精神,从而不断主动去验证答案,达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目的。教师也可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进行自己自主解答或请其他学生帮助解答,帮助学生融入课堂,在数学课堂中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数学学科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一课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运算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题量练习。在练习开始前,教师需要打好学生在该单元的学习基础,在认识“倍数”的概念时,教师可罗列计算的对象书目。如,在黑板上画第一组圆有2个,第二组圆有4个,第三组圆有6个。学生在教师画的圆当中寻找规律,发现第一组圆为基础,后续呈倍数递增关系。在画第四组圆时,教师可只画7个,表示是第一组的4倍关系。明显出错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来找茬”,发现问题并说出正确的答案应该是8个圆,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倍数的运算也能得心应手。教师还可让学生之间进行分组抽问,两两为一组,互相考察不同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由一名学生提问,另一名回答,学生之间形成友好的互学互助关系。教师通过观察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育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显著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提问中能够及时采取设计问题层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变换问题角度,开发学生智力、鼓励学生提问,培养科学质疑精神等措施,那就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小学生日后的数学思维拓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伟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8).
[2]李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C]// 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七). 2019.
[3]李秀果.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研究报告[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 000(006):140-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