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
贵州省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 贵州省桐梓县 563200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该思考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的方方面面,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教学中发现的难点予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字:高中政治;教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快节奏的生活致使绝大多数高中生缺乏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在高中生中以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青春期的心理叛逆,不懂得怎样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沉迷游戏出入网吧,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等社会现象频发。在高中教育中,教师和学校肩负着正确树立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角色。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把德育教育带入到课堂中,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
一、高中政治德育教学情况
(一)高中德育教学情况
高中学习阶段,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课业繁重,老师和学生都是以升学为目的。高中德育教育大都以班主任在班会中演讲、课间广播、集会教育等进行,没有真正的走到学生当中[1]。
(二)高中德育教学在政治课堂中的情况
在高中学习中,不论是以文科为主的科目还是以理科为主的教学内容,政治学科的地位都很低,不能够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学生在学习政治学科是错误的认为政治内容空泛,也无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就无法达成长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教学的目的[2]。
二、高中政治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政治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活动关系的学科,逻辑性强。教师只有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开展政治教学,在政治知识体系中穿插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认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一)合理利用教材
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就存在于思想政治教学中,同时它也是德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关键点,围绕这些关键点设计政治教学方案,在授课时通过问题把这些关键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到达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3]。
例如,在高一《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中,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教师可以以名人名言作为开场:古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哲学家说:“金钱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上一世的不幸。
”,史学家说:“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提问学生什么是金钱,了解学生对于金钱的认识。通过钱能做什么?钱不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么获得?钱应该怎么用?你怎么使用零花钱?通过这些问题,教师把德育教育中的金钱观渗透到课堂,合理地认识金钱的本质,引导学生把金钱使用在更有意义的上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使之道德高尚,人生更加有意义。
(二)创造良好教学场景,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在现代教育中,情境教学被多名学科应用于教学手段中。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通过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教学场景,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更加的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和学生取得情感共鸣,逐步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中。
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一节里。高中政治教师可以通过ppt中插入少数民族的图片,展示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辨认。也可以对《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剪辑、播放。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启发学生寻找形成这些多样性文化的原因。参与到少数民族的民俗中去,让学生尊重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
(三)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评价体系
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在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才可以知道这种方法是否适合在教学中应用,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还有改进的可能。当然,政治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只有通过反复的评价和改善,才能优化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在政治教学评价中,高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考核,比如,个人表现、好人好事、违规违纪等,建立积分与奖惩机制。把学生自己也纳入进来,自己对自己评价,同学之间进行评价。高中政治老师在其中扮演引导和综合点评的角色。通过学生之间评价,自己的评价,更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教师通过德育教育评价系统来评价中学生自己的真实案例,更加能够时刻注意自己平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注重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使命感,把自己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盛联系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曹桂菊. 浅议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4):262-262.
[2]曹桂菊. 浅议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
[3]毛苏萍. 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 中学课程资源, 2015(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