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
广西省南宁市横县横州镇第一初级中学 530300
摘要:政治教学的过程当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法律知识的内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我国当前的法治社会怀有良好的期待,能够运用合理的价值观念来对生活当中的事物进行判断。与此同时,教师在培养和提升初中生法治意识的过程当中,还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知。基于此,本文对初中政治教学当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与提升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上探究了具体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法治意识;培养与提升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与提升的必要性
(一)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辨别是非的标尺
初中学生开始接触社会生活,他们也会开始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当面对标尺不明的事物的时候,学生如果具备法治意识的话就可以将法律作为标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能会想起在政治课堂当中曾经学到的事例,在对这些事例进行加工和处理之后,他们能够将正向的事例作为行事的准则,将负向的事例作为警惕。比如面对网络谣言,学生具备较强的法治意识之后,才能够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能够做到不造谣 、不信谣、不传谣,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坚持《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来对自身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
(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事物的宏观角度
在面对社会事物的时候,学生还需要能够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认识事物,这样他们才能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形成敏锐的判断,从而使心中的是非标准发挥作用,促进法治意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以理性的视角来面对事物,使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来形成客观的判断与辨别,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面对课堂之外的事物的时候也可以保持这一判断标准,能够有效辨别事物,并以法律制度来衡量事件当中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与提升的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都在经历着简单到抽象的变化过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但他们的是非判别能力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还很不足,因此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法条的规定对其进行教学。
法律意识的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他们对于我国基本法律的具体规定进行记忆和理解来进行。老师在对这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进行讲授时,需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必要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法院、监狱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并写出实践报告的方式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第二个层次,即是形成基本的“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念和意识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对我国基本法律法规有了比较明确掌握的前提下,对法律所蕴涵的基本价值进行抽象和升华,形成“法律人”思维,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能力范围内,形成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意识。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与提升的策略
(一)重视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做到知法
在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对法治意识的培养并不重视,他们关注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因此,在过去,法治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当中的地位比较低,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没有起到促进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要重视法治教育,关注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在政治课堂当中提高这一教学目标的地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在从书本上获取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积极地拿去法律武器同社会当中的犯罪行为作斗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法治是什么”这一节教学当中,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案例来为学生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网络、黑板报等多种宣传方式来讲解法治观念,从课上课下两个方向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起法治观念,做到知法守法。
(二)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做到懂法
在了解了法律之后,还需要帮助学生实现理解法律、明白法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当前,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教学手段,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效果。在初中政治教学当中,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动画、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对法律的深入了解。与此同时,法律知识的学习通常比较枯燥,学习的内容都是一些抽象的条条框框,学生对此很难提起兴趣,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它可以使知识的讲解和学习过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使法律知识变得立体化,通过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动画的方式来为学生展示在生活当中经常遇到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并为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使学生明白在消费活动当中如果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进行维护。同时了解在消费行为当中哪些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哪些是被法律所禁止的,以此来实现懂法用法的目标。
(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做到用法
用法是法治意识的最终体现,同时也是知法和懂法的最终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用法,使他们能够运用法律来捍卫自身的权益,教师在政治教学当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法律设立的目标就是为人们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它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因此结合生活案例来开展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使他们认识到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了解社会特点,将那些热点新闻作为政治课堂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从多方面对这些案例进行剖析,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模拟的方式来还原事件的经过,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当中进入到案例的社会情景当中去,增强体验感和真实感。这样一来,在面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时候,学生就可以以较强的法治意识来面对和处理这些情况,实现对课堂知识的灵活运用。
结语
总的来说,初中学生的各项能力还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迷茫和困惑。而法治意识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明辨是非的标尺,同时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正确看待事物的宏观角度,使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将法律作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选择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需要重视法治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法律、认识法律。同时,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最后,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灵活运用,进一步促进他们法治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永坚,白碧媛.特色栏目巧搭建 诱思探究齐分享——对《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2):16-18.
[2]李雪菁.关于大学生及所在高校环境保护与法治意识的调查报告——以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Y高校为分析样本[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3):77-81.
[3]顾莉,刘雪纯.“让学引思”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6):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