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美术活动中从“因材施教”到“因观施教”的转变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董锐洪
[导读] 在混龄美术区角中“因观施教”就是指,我们要留心于幼儿对环境暗示的观察、了解幼儿需求,
        董锐洪
        温州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 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在混龄美术区角中“因观施教”就是指,我们要留心于幼儿对环境暗示的观察、了解幼儿需求,并对幼儿美术活动后继续活动意愿进行了观察。透过观察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从精微处显著提升幼儿的美术活动实践能力,促进幼儿想象创造和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混龄;美术;因观施教
        开展混龄美术活动,其目的在于让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一起开展美术活动,通过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融合,形成过程模仿和互帮互助的环境。在传统的幼儿区角活动中,针对幼儿活动教学,我们多强调幼儿个性因素,注重因材施教,推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但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会因观施教。要学会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学习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进幼儿、了解幼儿、帮助幼儿。
        一、观察幼儿是否在接受教师提供的环境暗示
    在混龄美术活动的开展中,充分的素材提供是少不了的,针对性的环境氛围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留意幼儿对所提供范例和环境暗示的观察态度,依据不同观察行为,采取不同的教育干预措施,促进幼儿积极性地参与活动当中,保证活动效果,促使理想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对幼儿主导地位尊重——观察其是否在等待
        在混龄美术活动的组织中,当幼儿对教师所提供范例表现出浓厚兴趣,且伴随着观察行为的产生,与此同时,幼儿能够做到对创设环境的暗示性作用心领神会,且能够按照环境的指引性推进美术活动开展,我们就认为这是幼儿积极主动性释放的表现,对于幼儿的这种行为,教师不应加以干涉,应保持耐心,安静地观察幼儿进一步的实践行为。通过幼儿主导性地位的保证,促进幼儿自主性创作能力的有效性养成与发挥。
        (二)发挥积极的干预行为——指导其进行观察
        在混龄美术活动的开展中,当幼儿对教师所提供范例和环境暗示没有直接的感官和行为反应时,教师要及时把握,介入到幼儿的美术活动当中,通过针对性的参与行为,影响幼儿的活动进程,从而促进幼儿积极融入活动,收获理想的活动开展效果,这是因观施教积极作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美工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们集体制作风车。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对制作活动表现的兴致勃勃,而大班幼儿则是兴趣索然,甚至表现的不屑一顾。考虑到活动开展的需要,我们及时介入,对美工活动的过程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我们引入了角色游戏的形式,让大班幼儿给小班幼儿当老师。一瞬间整个美工活动沸腾了,大班幼儿变得积极了起来。他们耐心地教给小班幼儿制作风车的知识,小班幼儿也非常虚心且专注地接受大班哥哥姐姐们的指导。在孩子们的角色游戏性教授中,我们也发现,孩子们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但共性的是,这些方法多是幼儿为中心的思维体现。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感情,推动了幼儿交往合作行为,大班幼儿在指导中获得了新的认识,小班幼儿通过大班幼儿的指导,也收获了实践所需的能力,教师也减轻了课程组织的负担,实现了双赢的结果。
        二、观察幼儿在混龄美术活动中的真正需求
        在混龄美术活动的开展中,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观察幼儿的活动,通过深邃、体贴地观察,了解幼儿的需求,并及时给予合宜的教育指导。
        (一)来自语言的呼唤
        混龄美术活动,很大的一部分是发挥幼儿中心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外界的帮助只是辅助性的,语言即是这些辅助性帮助中的一种。幼儿对语言的需求,很大一部分不是幼儿先天要求的,而是在美术活动开展遇到困窘之时,急需寻找突破口的一种自然的需求,他能给予幼儿自信心,促进幼儿美术活动的顺利性开展。例如,在混龄美术活动中,馨馨正在画一幅向日葵的图画,由于事先未能布局好,起笔偏于一隅,导致纸面空间不够用。

馨馨陷入苦恼中,带着渴求的眼神看着我。我捕捉到孩子的这种需求,并及时给予了回应。为了不影响幼儿中心的地位,我给了馨馨两种语言启示:“我们可以画低头的向日葵啊!”、“我们也可以在纸张的顶端拼接一张画纸啊!”一瞬间,我看到馨馨的眼睛亮了,他选择了拼接一张画纸,然后兴致勃勃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了自己的画作。
        (二)来自行动的支持
        在混龄美术活动开展中,无论是大龄幼儿还是低年龄幼儿,限于经验认知及实践技能,在美术活动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我们要准确观察幼儿的行为,分析幼儿的心态,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时机进行支持。这种支持宜采用隐性的方式进行介入指导,让孩子们发挥自主性,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克服困难,推动美术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大龄幼儿获新知,让低年龄段幼儿长见识。
        (三)来自协作的渴求
        美术活动作为创造性实践活动,其形式是复杂且多变的,很多时候需要集体的协作或是合作才能完成。但幼儿个体表达欲望又是非常强烈的,并不是每个时候都需要合作行为。教师要细致观察孩子们美术活动中的实践行为,适时引导为孩子们需求性合作创造条件,促进美术实践的顺利完成。
        三、观察幼儿在初步完成作品后是否需要继续活动
        从“因观施教”的整个组织过程来看,这可以看做是美术活动后基于评价行为的观察性指导。其主要的思路是通过条件、行为评判,了解幼儿进一步活动意愿,依据观察意愿,推进指导行为的继续深度展开。
        (一)对活动时间的观察
        混龄美术活动的开展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幼师要留心对活动时间的观察,依据活动时间,确定继续活动的可能性以及其可能达成的效果。例如在“小天使”美术活动中,由于是混龄美术活动,在有经验的大班幼儿的帮助助推下,活动整体开展的节奏非常快,幼儿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实践。考虑到时间还非常充足,我们引入了圣母玛利亚的故事,以此推进孩子们依托原有绘画更加深入的美术行为。活动在活跃孩子们情绪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实践,有效锻炼和提升了孩子们的美术想象和实践创造能力。
        
        (二)对活动兴趣的观察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注意观察幼儿美术活动后的兴趣程度,依据其兴趣程度,或是终止,或是趁热打铁,推进其美术实践行为。例如在 “大元宝”美工活动中,孩子们用提供的塑胶纸还有琉璃球,配合黄色的颜料制作了很多漂亮的大元宝。活动完成后,我们注意到,孩子们兴趣不减,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称道不已。观察到幼儿的这种行为后,我们适时地推进了其进一步的美工实践,引导幼儿把这些元宝串联起来,做成了装饰品。通过进一步的美术实践,孩子们的美工活动见识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三)对活动行为的观察
        开展混龄美术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挥大龄幼儿的帮助指导功能,同时锻炼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推进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就幼儿美术活动中,大龄幼儿是否愿意帮助低龄幼儿,或是幼儿间的同伴互助行为展开了深度观察,以此确定后续活动的开展指导。
        总的来说,在混龄美术活动中,开展因观施教,其目的在于从细节层面把握幼儿的需求,在需求的满足中,释放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幼儿互助合作行为,最终自下而上,形成合力,推进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实践和想象创造能力的全面、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唐秀琼.农村私立幼儿园混龄班美术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础教育研究,2010(18)
[2] 韦琴芳.混龄班主题区域活动的实施方略.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2)
[3] 陈萍.幼儿园混龄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之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