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畅
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
教学目标:
1.认读“传、统、贴、宵”等15个生字,用生活识字、归类识字等方法,重点了解——街、祭;重点书写生字——街、艾。
2.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节奏美、韵律美。
3.联系生活,将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按时间排序,初步引导学生认识、领会、喜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用生活识字、归类识字等方法,了解“街”、“祭”的意思。?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将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按时间排序,初步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领会、喜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年级:
二年级下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课上与学生聊节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增加,诵读这首童谣并不困难。但学生对于“传统”节日和节日的区分并不深刻,对于传统节日的时间也了解的不多。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的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体会童谣的节奏美、韵律美。通过图片和视频的直观介绍,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的,初步引导学生领会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设计流程:
一、查看日历,巧猜节日
1.同学们,大家看黑板上的日历,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什么日子?是腊八节。
2.出示腊八粥的图片,扩充:腊八节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祈求丰收和吉祥。
3.出示——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读好“传统”二字。
4.提问学生“传统”节日和节日的区别?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传统节日—指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日子。
二、初读课文,体会韵律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生生接力读、个人表演读、同桌拍手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体会这篇童谣的韵律美。
2.通读课文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会发现为什么这首童谣读起来这么朗朗上口、特别有节奏感呢?原来句末都押ao韵。
出示:炮、潮、扫、飘、桥、照、高、闹。
3.让学生再次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押韵句子的韵律美。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1.黑板出示:舟、乞、赏、郎、大街小巷、满堂飘、祭扫等字词,通过提问、开火车接龙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读生字。
2.出示词语“祭扫”,看生字“祭”。出示它的甲骨文图片,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像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

3.出示词语:“大街小巷”,先看生字“街”,出示它的小篆图片。提问学生,两边能合成什么字?(行) 被遮住的是什么?(两个土) “圭”意为平地”,“指“四路口”,“行”与“圭”联合起来表示“平地上的四岔路口”,这是形声字。从行,圭声。“街”小篆像纵横相交的十字路。

4.知道了“街”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大街小巷人如潮”的意思。仿照它的句式:再写短句子,如“五颜六色花如海”、“春雨绵绵润如酥”等。
四、按序排列,巧记佳节
1.让学生将书中出现的传统节日圈出来。提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排序么?
2.通过提问和播放关于传统节日的宣传片,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的。
3.教师出示传统节日的卡片,让学生将它们排列好,依次粘贴在黑板上。
五、讨论交流,拓展延伸
1.让学生从背过的古诗词和学过的课文中回忆出现的传统节日。如古诗:杜牧的《清明》和课文:一年级下册的《端午粽》。
2.提问学生:除了课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六、教师示范,书写生字
1.田字格里的生字让学生分类,如左右结构: 贴、敬,上下结构:热、艾,还有左中右、半包围、全包围。
2.指导书写“街”:左中右三个部分要紧凑。左中右结构的字:左和中比较高,右比较低。
3.指导书写“艾”:撇捺舒展。
板书设计:
识字2 传统节日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该童谣的节奏与韵律美。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识字,在识字的同时注重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在识字的时候,运用生活识字、语境识字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识字的兴趣。同时,对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如“街”、会认的字如“祭”,出示它们的甲骨文、小篆,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的热爱。
3.通过图片和视频的直观介绍,初步帮助学生认识传统节日,领会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崔畅 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的语文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读书、工作期间曾多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具有一定的科研与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