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现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引用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戴乐乐
[导读]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以深化,国家对各个学龄阶段的教育也开始加大重视
        戴乐乐
        合肥师范附小四小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以深化,国家对各个学龄阶段的教育也开始加大重视。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每个科目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科学是一门趣味性较强,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起到启蒙作用的科目。科学本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在小学科学具体教学中,教师能够引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那么就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自然现象;小学;科学教学
引言: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生活即教育”。可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可以被拿来当作教育材料的事物,比如自然现象。自然现象是学生经常可以接触的,而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自然现象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自然现象的积极意义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性格比较活泼开朗,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引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供学生学习,那么学生的热情会空前高涨,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另外教师引用的自然现象,可供学生观察和思考,这样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用自然现象时,学生之间可以针对此现象互相讨论,虽然很多自然现象学生都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但是每个人的看法和问题并不相同。互相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能力。
(二)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
         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更容易达到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氛围是否轻松有效。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喜欢在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中接受知识。如果在科学课上教师能够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这样课堂氛围无疑就会变得轻松活跃。引入自然现象之后的科学课程就会变得更加亲民,更加容易理解。

自然现象讲解中,教师势必会讲一些学生在课本上没有见过的科学知识,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果在引入自然现象时,教师采用一些游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加热情。在游戏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变得更高效,更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自然现象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具体情境,适时引入自然现象
  科学是一门需要探索,发现,推理的学科。在具体教学中,科学教师不能单纯的将一些定理,推论,单向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结论,这样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很多科学结论是通过观察大量科学现象最终获得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建一些情境,为自然现象的引入做铺垫,然后再开展具体教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将知识与现象联系在一起,通过发现知识和现象之间的某些规律验证相关的科学结论。
   比如,教师在讲解树叶有不同的纹路和形状时,如果教师仅仅将课本上的知识搬到课堂上,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形状带到课堂中,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将自己观察到的树叶的特征总结下来,并在讲台上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负责倾听和补充。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接受知识写会相对变得容易。
(二)通过设置不同的科学实验,引出自然现象
   科学知识中有很多观点或结论,如果教师只是将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实验来获得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能力就会更上一层楼。
        比如教师在讲解苹果放久了为什么会变黄的自然现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带一块苹果放在教室中。一段时间之后,观察苹果的切面逐渐变黄,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述苹果中的铁元素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呼吸反应,然后铁元素就会发生变化,导致苹果切面变黄。学生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的学习方式,真正体会到了科学知识的乐趣。
(三)设置有趣味的游戏,提高学生参与度
         每个学生都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在竞争的压力下,可以加快提取知识的速度,也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比如,在阶段性的复习巩固课程中,教师可以创办一个关于竞赛抢答类的游戏。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由教师提出问题,两组学生进行抢答,以计分的方式最终选出获胜组。这样的游戏方式下,学生都会尽最大权利让自己所在的组获胜,因此学生会用心回答每一个问题,积极思考,保证正确率。
总结:总而言之,自然现象千奇百怪,科学知识丰富多彩。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自然现象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调动学生多个感官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将自然现象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宝军.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5(z2).
[2]吴新丽, 张弓.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 丝路视野, 2018, 000(027):P.83-83.
[3]蒋松.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7(1):52-0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