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瑜
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镇洋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 215400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支持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究,获取有意的经验。教师作为观察者、引导者,要做到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
一、在幼儿的兴趣中挖掘资源
案例:一个周一的早晨,轩轩跑到教室,对着其他的孩子们喊道:“我发现我们自然角里多了一只小螃蟹!”一时间,几个孩子都围到了自然角,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这只小螃蟹是哪来的呢?它看上去一动不动,是睡着了吗?……孩子们对于这只突如其来的小螃蟹有着很多的疑问。
分析:教师注意到,幼儿对于自然角里多出的螃蟹非常感兴趣。他们的观察力总是非常敏锐,有时我们成人容易忽视的小细节,却成为了他们欣喜不已的新发现。“小螃蟹从哪儿来?”“一动不动的小螃蟹是睡着了吗?”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赋予了课程更广阔更深远的内涵,有助于幼儿获取更加全面的经验。其实,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幼儿园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二、支持幼儿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经验
案例1:小螃蟹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进行了讨论。“肯定是有人把小螃蟹放到我们班的自然角里的。”陆陆说。“我觉得有可能是我们原来自然角里的那只螃蟹生了这只小螃蟹,小螃蟹是螃蟹宝宝,原来那只螃蟹是螃蟹妈妈。”熙熙说道。坐在一旁的果儿听到熙熙的猜想后,说道:“螃蟹妈妈生出来的宝宝应该是很小的吧?怎么会一下子长这么大呢?”“我觉得有可能是小螃蟹自己爬进来的。”果儿继续补充道。我笑着说:“那你们有没有其它的猜想呢?”大家有的摇头,有的说没有。我请陆陆、熙熙和果儿分别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然后请班上的小朋友进行投票,大家纷纷将自己的学号写在了自己支持的猜想下面。
分析:幼儿对于“小螃蟹从哪儿来?”有自己的想法,即便其中有些想法在我们成人看来是明显与客观事实不符的,但是我们都应抱有接纳的态度,鼓励幼儿进行操作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的识别与回应孩子的行为,是对幼儿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进一步支持与提升。我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想法,在记录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他们对于自己的思维做再一次的梳理,有利于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请班上的每位幼儿进行投票,给每一位幼儿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也向幼儿传达了“每一位幼儿的想法都是被尊重的”这一理念。
案例2:在大家对小螃蟹的来源各执己见的时候,陈园长在幼儿园群里发了一条关于小螃蟹的信息,说小螃蟹是她捡到了放在我们中1班自然角里的。小朋友们知道了这件事后,推派了两名“小记者”打算去采访陈园长,进一步了解关于小螃蟹的信息。熙熙和翔翔当小记者来到陈园长的办公室。熙熙对陈园长说道:“我们班自然角里多了一只小螃蟹,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陈园长笑着对熙熙说:“我知道呀,小螃蟹是我放到你们班的自然角里的,我以为是你们班的小螃蟹爬出来了。”“可是那不是我们班的小螃蟹啊。”熙熙说道。“为什么你会觉得那是我们班的螃蟹呀?”站在一旁的翔翔问道。“因为我是在东面楼梯二楼往下数第七个台阶上发现它的,那里离你们班级的自然角最近。而且,我将它拿到你们班自然角时,发现正好也有一只差不多的螃蟹,所以我就更加认定我发现的螃蟹是你们班的了。”熙熙听了陈园长的话后,将陈园长发现小螃蟹的地点用笔画了下来。回到教室后,他拿着自己的记录纸向其他小朋友介绍:“这个方块表示楼梯,陈老师说小螃蟹是在东面楼梯上发现的。
我在旁边画了七个点点,还写了数字7,代表小螃蟹是在我们二楼往下的第七个台阶上发现的。”
分析:教师给予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去讨论、去探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案例中教师鼓励幼儿用绘画结合数字、点子等内容的方式记录自己从陈园长处获得的信息,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主动与教师、同伴交流、主动记录与分享自己的发现,在师幼、幼幼的多维互动中他们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体会着分享、发现的乐趣。
三、在游戏中支持幼儿的持续探究
案例1:美术区中,幼儿自发地开始为小螃蟹设计新家。昊昊设计完后向旁边的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个下面的是海绵,小螃蟹睡在上面会感觉很柔软很舒服,里面要放一点水,不然小螃蟹会觉得太干的。这个旁边的是积木,可以用积木搭起来做小螃蟹家的墙,前面留一个口,小螃蟹可以从这个口里看外面的风景,它就不会觉得闷。上面要用东西挡住,不然小螃蟹又会逃出来的。”旁边的小清问昊昊:“那上面用什么东西挡住呢?”“这个,我还没想好,可能可以用积木吧。”昊昊回答道。“那你设计的小螃蟹的家是什么样的呢?”昊昊反问小清。小清指着自己的设计说道:“我给小螃蟹设计了一个像城堡一样的家,有三角形的房顶,有两层楼,上面是小螃蟹睡觉的地方,下面是吃东西的地方。我设计的房子很大,小螃蟹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到家里来玩,这样它就不会无聊了。”
分析:案例中,昊昊对于自己的设计材料有更清晰的认识,它能结合生活经验,将材料与小螃蟹的需求之间建立联系。而小清的设计迁移了我们平时生活的房子经验,将小螃蟹的房子做了“卧室”、“餐厅”等规划,并且考虑到了小螃蟹的情绪,之前逃跑可能是因为没有好朋友,太无聊了,在设计时为它设计了一个大一些的房子,可以邀请小螃蟹的朋友来做客。两位幼儿在游戏中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力,对待自己的作品有独特的想法。
案例2:建构活动中,孩子们找来了纸板、树枝、海绵、积木、扭扭棒等等各种材料,开始建造小螃蟹的家。轩轩、鑫鑫和小楠三个小朋友凑在一起,拿出之前画的计划图,商量道:“我们可以先在下面垫一层海绵,然后再搭墙壁。”三个小伙伴选了一块大的海绵垫在下面,然后将纸板竖在海绵的四周,可是竖着的海绵容易倒,轩轩想到从美术区里拿来橡皮泥围在海绵边上,然后将纸板插在橡皮泥里固定,外圈再围上一圈积木。在搭建屋顶时,他们用扭扭棒交叉挡在上面。鑫鑫说:“你们看,这样就像是笼子,小螃蟹就不会爬出去了。”可是没有办法固定,他们想到了用打洞机在纸板上打出一个个洞,然后将扭扭棒绕在洞洞里。家的外形大致完工后,三个小伙伴请来了在旁边游戏的同伴来欣赏他们的作品。涵涵指着纸板做的墙壁说道:“这个纸板的颜色太难看了,我觉得彩色的更好看。”轩轩听到后,马上说:“我们可以给它涂上彩色啊。”三个伙伴又到美术区里拿来了彩笔,趴在房子边上给纸板画上了花朵、彩虹、小鸟等图案,涂上了各种颜色。
分析:幼儿能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建造小螃蟹的家。在建造之前,他们有做计划的意识,能够用绘画的方式将想法记录下来。在建造过程中,他们能够根据之前的计划,选用各种材料进行搭建。教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自由自主地选择材料进行游戏。当遇到问题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令教师感到惊喜。案例中,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创造力、合作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在整个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自主的环境,使孩子们的态度、情感、求知欲、学习愿望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活动的全过程就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当我们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课程、设计课程、完成课程时,让我们看到了《指南》所倡导的学习:尊重幼儿主体性、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在安全、温暖、互动、富于理解和激励的环境中的学习,各领域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整合式、灵活拓展和创造的学习。而这样的活动正是班本课程所希望达成的,以儿童、关系和环境为主导的,呈现孩子们主动学习的重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