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型”策略“助推二年级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孙学健
[导读] 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要“关心每一个学生
        孙学健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实验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尊重教育应有的规律和相应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给每一个孩子相适应的教育”。真正做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我们教师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有适当的教学策略,多样的教学模式、规范的书写格式和巧妙的经济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策略、主动、身心发展、竞争。
        数学课程应是让学生真正的去获得、拥有知识,并能自己将知识变得有活力,让知识有生命的过程,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之上的。我进行过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老师和家长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有进取心、懂得自己去争取获得收获、知荣辱的孩子。这样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成为关键。对此,我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情况、习惯培养和进取心激发进行分析并想了一些助推小策略。
        一、分析身心发展规律,抓住基本特性。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虽处在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相对一年级时,个人能力的提高和细微方式发生变化 ,二年级的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了自信心的初步建立,一年级时的恐慌感也逐渐减少,与到问题时心态也逐渐变得稳定。逐渐出现竞争意识,通过比较学生们能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学习活动中,他们可以比较出他人的表现的好或是不好时,心理自然就产生一种相对的优越感,进而体现出孩子们初步的竞争意识。有了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容易一些。
        二、分析学情情况,对症下药有重点。
        小学数学学习的是基本的数字运算、初步运用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等,从一年级的数字认识开始逐步加深。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时学习过了很多的数字,甚至一些幼儿园的孩子都涉及到了10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数学知识,所以有时一二年级的学生几乎都可以看成是“复习知识”的阶段,大多数有基础的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比较好。但是遇到了灵活运用和拓展训练中就能体现出年龄特点,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了,一些抽象问题,数学算理不懂,许多同学开始有了挫败感,不知所措,开始迷惑不解,导致成绩逐渐下滑,自信心下降,学习激情减退,从而进入不良循环当中。为了拯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我们要提前做好应对预案,这样才能掌握他们的学习特点,做到以生为本设置活跃课堂教学小计划,提升数学课堂上知识吸收的效率,进而重拾自信心。
        三、培养良好习惯,形成数学课堂模式。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由于这个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在学习中,一点点小事都能牵动他们的注意力。牵动注意力因素不外呼周围环境和人物角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与学的关系,是老师与学生发生互动的前提下产生,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的,是在老师精讲引、学生的积极配合共同发生作用。二年级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积累的层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认识知识算理形成以后应用数学意识形成方法模式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的产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主动去探索吸收,而不是一味的老师灌,学生被动无奈的吃药式往肚子里送。从被动到主动在基本的就是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课常用的回答方式就是“拉长龙”模式,一个挨一个的接着答,前一个人答完就能预知下一个答题的人是谁。这种方式很容易让一些旁边“无关”学生精神开小差,我采用特殊的“拉长龙”模式,随时会“点睛”,点一些经常有开小差习惯的学生突发答题,之后再回到原地。二年级孩子已经初步形成细小的荣誉感,当学生表现不佳时,心理会有变化的,也会讲“小面子”,所以全班同学都是集中精力,并时常应用一些诙谐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联想“美化”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四、激发争取心,落实到课堂教学。
        由于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竞争意识,可以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和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形式调查,开展有激励作用的竞争活动,可以是小组式,也可以是个人式的。例如:根据每堂数学教学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开展个人式的竞赛小比拼,全班统一题目,统一时间同时开始,选取完成最快的前六名同学进行当堂批改。同时兼顾其余学生的情况,例如:如果前六名同学全部拿到合格,那么其余同学就都获得批改资格;如果,前六名同学中只有1~2人合格,那么其余有争得批改资格,并将批判的合格情况记录在记录表中,学生可参看。每月根据合格情况进行表扬。让学生多思多想多动手,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向来对数学学习不怎么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学会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五、在教学中继续强化学生的书写。
        到了二年级开始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减法的笔算,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们达到要求;还有这是学生们接触笔算的开始,结合小学中高学段笔算的学习,做好的开始,所以我特别强调学生们的写题格式要求。从基础的横线到落实到笔算本上的格式。例如要求学生们在作业本上写竖式是做到“横看竖写”,就是数学书上的题目按横排顺序看,在作业本上就按竖排顺序书写。这样,一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规范写题的习惯,二是可以减少教师在判作业时的麻烦,每个学生都整齐划一,在教师判两个班80多学生作业中节约很多时间,从而又更多时间去了解每个学生在知识上出现的问题,再“对症下药”。在每个小环节上都要注重学生的规范意识。
        六、重视口算,打好计算技能基础。
        在小学阶段,从数学教学的最初步起,数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计算,因此每本数学教材都会有很大篇幅的计算方面的章节。为了打好基础,我注重在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口算的方法时,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在口算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算法多样化中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力争每天有5分钟的口算训练时间,并采用多种激励措施,学生很乐意很喜欢练习口算。从基础达标和期中测试反映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给学困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就感。
        每个个体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是正常。首先教师要接受这种现象的存在,其次教师应树立对待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概念,最后就是采用适合的教学辅导等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待学困生,要先降低标准,抓住他所关心的问题,投其所好,灌入学习。可以个人小组比赛,必须要适合层次,尤其是第一次实施。例如可以相近生进行各自练习,内容不统一,当各自完成后,交叉互判,判前老师先说好判错后措施,这样学生心理先有一种沮丧心理,但他将不会出现错误,此时他会有些沾沾自喜,从而有了喜悦感,建立自信心,进而体验小有成就的喜悦。班级集体活动时尽量穿插适合学困生的问题,让他参与集体,体验在集体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
2.宋飞,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读天下》,2016年9月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