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张震雷
[导读] 金华五中创办于1898年,办学历史比肩北大,
        张震雷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

        引子:
        金华五中创办于1898年,办学历史比肩北大,教育教学质量一直走在金华市的最前列,是金华百姓向往的一所公办初中。2013年,本人有幸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第29任校长。我的经历比较丰富:教师、班主任、学校中层——机关秘书、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教师、副校长、校长。经历是一种财富,有利于本人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当今的教育问题。我学的是中文专业,是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业内同行多以“儒雅、有涵养、有思想、有智慧”褒扬我。专业素养决定了本人更爱从人文的角度思考学校教育。
    由于特殊的原因,在我上任之前的10年里,五中校长如走马灯般更换,10年时间更换了5位。如何破解困境?如何开创美好的未来?本人认为:一所历史悠久的老牌学校,作为校长要努力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挖掘文化“积淀”,无痕去除历史“积弊”,把学校办成文化的殿堂、精神的家园和人才的摇篮。

一、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

1、文化
        文化即“人文化成”,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2、知识与文化
        如果说知识是人体的各个器官,那文化那就是我们的经脉和血液;而我喜欢把学校比作“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殿堂”。

3、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内涵和范畴大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担负着以爱为根本的文化传递,使受教育者获得主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

4、“以文化人”与“以文育人”
   “化”和“育”的最高境界应是潜移默化,如杜甫《春夜喜雨》里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化育的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5、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从“人管人”到“制度约束人”,再到“文化化育人”,是检验一所学校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学校”的重要标尺。

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策略

1、让隐性文化彰显出来
        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育情怀等都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作为学校要努力让隐性的文化彰显出来,成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向。
(1)挖掘人文底蕴,提炼办学理念
        2015年我在接受金华广播电台“校长访谈”时第一次抛出并畅谈我们的办学理念,获得广大市民好评;随后金华晚报以《金华五中最早在浙中讲授新学,117年后老校名“作新”、“成美”化为校训》为题作专版报道;浙江教育报“校训好故事”专栏再次充分肯定了我们的顶层设计。而今“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已成学校的办学灵魂,在师生中耳熟能详、深入人心。
(2)凝炼学校精神,指引发展方向
    2017年我们着手分层凝练出“五中精神”:匠心传承,日新日进的作新精神;启智弘德,美美与共的成美精神;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崇善精神。《金华晚报》整版刊发了《五中精神:金华五中120年历久弥新的密码》;入厅墙上塑刻的“五中精神”,已成为学校强大的“教育场”,激励五中人。
(3)讲好学校故事,激发爱校情怀
        2018年我们在金华日报纸媒和新媒专门开辟了“百廿五中”纪念专栏,以“知名校友谈五中”等分栏目多角度讲述了138个五中好故事。据新媒阅读量统计,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近6万,总阅读量突破828万。我们将这些文章分“启智弘德”、“美美与共”等八个专题集结成《百廿风华》,作为校庆礼物。

2、让显性文化深植于心
        一所有内涵的学校一定要精心打造学校的显性文化,一景一物的营造都要追求意蕴悠远,赋予师生由内而外的灵性迁越。
(1)以标识引领
   金华五中校标采用学校标志性建筑“福丽亭”与“五中”篆书作为设计元素,将民族性、时代性等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让人耳目一新。如今校标已成为五中对外宣传的logo,是学校形象的宣传“大使”,彰显学校的魅力,增强了五中人的自信心、凝聚力和自豪感。


(2)让石头说话
    弘德石传扬先贤懿德,铜版书铭记最美芳华。在校门内右侧的草坪上28吨的“弘德石”,其正面为“百廿五中教师名录”,708位教师的名字按进校先后顺序镌刻其上;弘德石的背面是本人撰写的铭文《百廿五中“弘德石”落成记》。在“弘德石”一侧,5本铜版书错落有致,将3.3万余名金华五中学子登记在册,让校友找到家的感觉,唤醒尘封记忆。
(3)让校史传情
        金华五中历时122年,据不完全统计,从这里走出的院士、博导、省部级以上领导等50余人。厚重的校史无疑对师生是一种精神洗礼。  
        校门口石墙上的简明大事记式“历史沿革”图及9根“历史沿革”柱,让人们了解我们“家的渊源”。
        为纪念知名校友、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傅东华,学校的综合楼命名为“东华综合楼”,还有“群鹏报告厅”和“冠雄体艺馆”等,激励后学向先贤学习。
    让“校史厅”完全开放,真正成为一个充盈着文化力的地方。
(4)让校园充满书卷气
        走进校园,显眼处是“校长寄语”牌,小广场中间是镇校之石,上镌婺江子书写的“百年名校”;大厅右侧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书吧。最东面大操场看台正中书写“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操场的一角是“7”字形体育文化墙,周边绿植都有名片。
    每学期的“最美学生”评比,更是让教室、办公室越来越雅气、有文化味、有学术气!
(5)让文化流动起来
        优雅、美观的校服既是培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2016年6月一场名为 “展我风采,靓我五中,寻找最美校服”的校服走秀活动在学校体艺馆举行,学生的“我型我秀”成功选出最喜欢的校服。而今金华五中校服,已成一道流动的文化符号,深受学生欢迎,广受社会和家长好评。

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支持系统
        如果把学校比作“文化殿堂”,那么“教师就是行走的学校文化”。
1、坚持立德为本,在正师德上扬正气
        近年来,我们每学年举办“师德大讲堂”系列论坛活动,一年一主题,让老师们畅谈感想、畅谈感悟,进而达到互相启迪、互相教育之目的,从而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2、坚持业务为重,在强师能上增效益
    学校全力推进以教学目标的适度、教材的宽度、思维的效度、训练的强度和评价的温度为理念的“五度”模式,积极打造温暖高效课堂。
    组建“五中黄埔”——青年教师研训班,并以《基于“青研班”的青年教师校本成长路径研究》申报成了浙江省基础教育重点规划课题,中期成果获得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3、坚持搭台为径,在强管理上寻突破
        担任校长7年来,已有11位中层或教师被提拔到局管干部,走向领导岗位教师;通过新聘、换岗、重组等方式提拔了14位教师,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最低限度的限制、最大程度的自由”是我们学校管理的一大特色。在任多年,从未启用过老师到校签到等检查制度,因为我们相信老师们的自觉意识、敬业精神。

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成效

        1、成就教师:近年来,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敬业爱生”蔚然成风;通过阅读、反思,老师不断提升自己,并省市级比赛中屡获高奖:张璟在全国“时事课堂”展示活动获一等奖第一名,陈江涛获全国中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一等奖,胡丽雅、林优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30多位教师获评金华市市级以上综合荣誉称号……五中“青年教师研训班”模式被区域内很多学校仿效,甚至跨系统不少单位也来借鉴学习。
        2、成功学生: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开花、连年攀高。2019年周航锐以国第29名的成绩再次荣获全国信奥一等奖,清华、北大同时向他伸出橄榄枝。学校组队参加舞蹈、器乐、田径、球类、棋类等省市区赛不断摘金夺银,近5年我校学生获金华大市级以上奖项每年都达200多人次。连续多年,我校的中考成绩都遥遥领先于金华大市其他公办学校!
        3、成名学校:近5年,学校相继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据统计,学校获区级以上荣誉达90余项。学校的成名引来英美国家、亚非拉国家、国内沪苏浙皖青赣湘疆等省内外多县市教育系统100多批领导、同仁前来取经。家长、社会对我校的美誉度不断提升,学区房价不断飙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