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群英
韶山市实验中学 湖南 湘潭 411300
摘要:记叙文的读写融合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第一可以从提升情感表达深度方面来达到融合,关键是找到动情点,感悟动情点,表达动情点。第二可以从提升语言表达的广度来达到融合,可以学习勾画人物的方法和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第三是从提升谋篇布局的技巧来达到融合,主要从对比构思、巧用小标题、设置悬念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关键词:情感表达 语言表达 谋篇布局
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割裂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读是读,写是写,各自为重。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一呼一吸,必须融为一体。虽然“读写融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但很多教师并未好好利用。教材中记叙文占的比重较大,解决好记叙文的读写融合问题意义非凡。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记叙文的读写融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阅读中提升情感表达的深度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有的小学开始就在学校住宿,和父母亲人相处的时间不多,加上课外阅读贫乏,情感体验不深刻。往往在写作表达时轻描淡写,不能触动人的内心最深处。教材中有很多散文于平淡的文字中蕴含深邃的感情,教学中教师如能及时关注到这些情感的点,大胆地将读写融合起来,无疑会提升学生情感表达的深度。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腿脚瘫痪时,爱子心切的母亲是怎样痛心与隐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对于这些美文和情感,教师应如何处理呢?
首先是要找到文章的动情点,感悟文中的动情点。如《秋天的怀念》中第三自然段,“憔悴”、“央求”、“喜出望外”等词在文中无不表现了在“我”生病期间,母亲操碎了心,“我”答应外出又让母亲倍受鼓舞的情形。对于“跑”和“踩”等一类的字眼儿,母亲比“我”还敏感,母亲对“我”的呵护,不正是所有母亲对儿女的呵护吗?每每讲到这个情景时,我都要求学生代入文中的角色,好好体会这些动情的地方。
其次,联想自身,表达生活中的动情之处。学生感同身受,领悟了文中那些最动情的地方,往往这时我就会让学生联想自身的生活,想想生活中与亲人相处时有哪些动情的地方。那些瞬间是否打动到了你,此时学生的思维是连接课内与课外的。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回想起生活中那些感动自己,触动自己灵魂最深处的瞬间。此时抓住契机,马上表达,要求学生把那些瞬间表达出来。如有个孩子是这么写的:那晚由于我的调皮妈妈打了我一巴掌,我很伤心,重重地摔门进入自己的房间,把电脑音乐调到最大后我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感觉到肚子饥饿,于是去厨房找吃的。经过客厅时,我发现妈妈一个人在啜泣,我不明白,心想:打的可是我,你哭什么?今天回想那天的情景,我终于明白,手掌落在我的脸上,可伤在妈妈的心上啊!或许妈妈比我更疼,她在打我的同时又何尝不是惩罚自己呢?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每一篇课文的动情点,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不但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感悟能力,而且能提升写作时情感表达的深度。
二、阅读中提升语言表达的广度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时语言表达很欠缺,有的思维单一,不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的语言干瘪,不会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语文教科书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在语言表达这个方面与作文教学进行融合,让语言表达更丰富。
(一)学习白描勾画人物的方法
在写作中,使用白描手法勾画人物能较好地反映人物的精神特征。白描的类型可以是肖像白描、动作白描、语言白描。如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对孔乙己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都是采用的白描的手法。教学中遇到这些片段时,我往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行白描练习。练习时不用刻意雕琢,不用衬托,字数控制在100以内。争取用朴实省俭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初一一个孩子描写他的数学老师:身材高大,面皮白净,架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可碰上捣蛋的学生,眉头紧锁,两眼直瞪着你,顿时不敢再犯。
(二)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想让语言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不失为一种常见的方法。如《春》中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安塞腰鼓》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怎样才能用好这些修辞手法呢?第一,课文中遇到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如在教授《春》和《安塞腰鼓》这些同类型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多次对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一步步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生活中增强感受的敏锐性。无论是《春》还是《济南的冬天》描绘的都是寻常之景,在常人看来感觉淡漠,但在作者心里却激起了阵阵涟漪。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去感受作者的这种敏锐的感受力,并试着在生活中去捕捉住自己的感受,然后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上面的两个方面只是两个例子,实际上语言的表达还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去练习。只要坚持下去,学生语言表达的路子会越来越广。
三、阅读中提升谋篇布局的技巧
谋篇布局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文章内容表达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往往在习作时条理不清,逻辑混乱,问题还在于解决不了谋篇布局的难题。我们教材中有很多谋篇布局的典范文章,阅读教学时我们就应该主动去关注教材是如何谋篇布局的,从而潜移默化的把这种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材中记叙文的谋篇布局有以下几个值得去揣摩的地方。
(一)对比构思法
对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受。对比分为横比和纵比。横比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态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场合进行比较,显示各自不同的特色。如《纪念白求恩》将白求恩同志和不少人截然相反的两种表现进行比较,彰显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纵比法就是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历史时期、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以凸显变化和发展。如《故乡》中杨二嫂前后的对比,突出杨二嫂的尖酸和刻薄。闰土前后的对比,突出闰土所受的苦难。对比构思的运用在记叙文中使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更加鲜明。碰到教材中运用了对比构思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在文中找找可比点,然后分析利用对比彰显了人物的哪些精神。然后课后布置学生运用对比彰显人物精神的方法写一篇类似的记叙文。
(二)巧用小标题
小标题式即把全文的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以一个凝练的小标题加以统帅与凸显,让读者对全文的整体内容先睹为快。好的小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主体段落的主要内容,拟写小标题,能突出文章内容,增强文章气势,增添文化内涵,让文章洋溢着诗情画意。如教材中的《邓稼先》,用若干个小标题统领各部分内容,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纵观所有采用小标题的文章,一般是排比式的结构,写作前应对文章进行构思,确定文章分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应较为独立又互相关联,能够独立归纳出一个小标题。
(三)悬念构思法
悬念构思法中的“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其目的是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悬念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还可以是贯串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如教材中《驿路梨花》中围绕“我”和老余夜宿的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背影》中单单不忘父亲的背影,《故乡》中插入一大段回忆少年闰土的文字,都制造了悬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悬念构思的训练,主要采用制造误会和巧合、采用倒叙、设置疑问等方法去训练。
(四)双线契合法
“一线串珠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平日使用的也较多。双线契合法就是用两条线索,或主或次,或明或暗,相辅相成,相互契合。如我们教材中入选的《藤野先生》,其中的主线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以及对他的怀念,另一条是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对爱的认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是一条线索,莎莉文老师巧妙的教育方式是另外一条线索。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明确两条线索有主次之分,可分为主线和副线。但两条线索又相互契合,有机地组合,且同时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弄清楚了这些基本的原则,学生在进行双线构思时才会主次分明,融于一体。
四、阅读中增长人生的识见
识见即见识、见解。“叙事要有法,然无识则法变虚。”可见识见在作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扎下生活的根须,吸取阅读的养分,增长人生的识见,写下优秀的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增长学生的识见。
(一)通过阅读美文提升学生的识见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学的海洋中有很多经典的美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多读名家名篇,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精神,深刻学生的识见,让学生的灵魂变得更加高贵。初中每一册中都有名著导读,学生可以在规定的名著中汲取养分。除开名著,我们还可以多阅读名家散文,阅读后引领学生对文章作提升识见练习。如钱钟书、周国平、龙应台、史铁生等,在这些名家散文的熏陶中,学生的气质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二)学习名人凡语提升学生的识见
每一次作文话题一摆出来,我基本都会补充相关的名言,来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借助理论以提升学生识见。如在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为学生补充了有关距离的一组名言。
法国雷纳尔说:“一句佳句妙语胜过一本平庸的书”。了解名句含义,知晓名人想法,可以从中获得共鸣,获得感悟,获得新的思路。学生可以借助名言拓宽思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借助名言立意,学生的文章也更有深度和厚度。
(三)训练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识见
学生习作训练时,我会遵循一定的训练方法。先抛出一个话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围绕此话题讨论,表明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见解可能是初浅的。接下来我会提供几篇类文,学生从类文里学习别人不同的见解,来充实自己的思想。这时再让学生对话题说出自己的见解,可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提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归纳类文中的识见,结合补充的那些名言凡语,确立自己新的观点。如以“敬畏”为话题作文,我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敬畏”的含义,学生认为“敬畏”的意思是既敬重又害怕,也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此时给出《敬畏生命》这篇美文,文章谈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学生结合文本大胆发表自己对“敬畏”的新见解。结合有关“敬畏”的名言凡语,学生进一步结合生活进行思考,确立自己的新观点。思考从“敬畏是什么”、“为什么要敬畏”、“怎么样敬畏”这三方面展开,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深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或在某一方面颇有特色的文章,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在阅读中提升情感表达的深度、提升语言表达的广度、提高谋篇布局的技巧、增长学生的人生识见,充分做到读写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邓志刚等主编.向课文学作文.东方出版社2017.12.
[2]李海洋.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J].新课程,2013.
[3]黄友胜.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现代阅读 教育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