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镇中心小学 0652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多么希望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这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我开始关注课堂上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有效自主学习的探究。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1.立足数学本质。
教材是数学知识呈现的载体,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研读教材,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纵向联系,弄清楚每节课知识点是从哪儿来的,又会向哪儿发展,构建小学数学知识框架。横向比较,比较不同版本教材,分析呈现方式有何不同,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的学生。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哪儿,难点在哪儿,预设的问题要提到点子上,能够引发学生有效的数学思考。
2.贴近学生生活。
好情境既要立足数学知识,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好情境需要筛选,需要设计,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参考借鉴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好方法,但是纯粹的“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创设出更加适合的问题情境。
3.捕捉课堂生成。
抓住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知其难而解其惑。教学设计是理想的框架,而课堂是动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产生新的问题。预设的问题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一定要能够根据课堂生成,进行调整,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引发有价值的思考。
二、引导有效自主学习
1、抓住核心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无好坏之分,但有主次之分。我们要抓住核心问题,首先要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抓住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前提。
核心问题的确定要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从数学知识出发,它是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其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它是一个继续学习必须弄懂的问题。再有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它是一个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问题。
2、加强独立思考。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不容乐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仍然演绎着以教师为主角的授课模式。课程改革把不准,教材更新吃不透,课时紧张等,困扰着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走捷径,讲“时效”,赶进度,束缚着我们的手脚。不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做确实是太费时间啦,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
加强独立思考,提高有效自主学习的几点尝试。
(1)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可以运用猜谜语、讲故事、小魔术等多种形式创设出有趣的情境。教学中如能把这些有趣的形式与数学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帮助。
(2)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问题情境下,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我们应该给学生自主尝试的时间,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数学活动体验。
(3)方法指导。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进行方法指导。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自主尝试的学习情况。如果需要,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探究方法指导。由教师或学生来介绍,互相学习,获得开启探究学习之门的钥匙。
(4)个别关注。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读懂学生的探究方法,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学习结果很重要,探究学习过程更重要。
3、实现互动交流。
合作交流也是现在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探究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教师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学生进行有序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达到交流的最佳效果。也可以选择学生探究学习遇到的困难,大家一起帮助其解决,也是一种互动交流的好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有效自主学习的探究活动,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有趣味,学生学习更加自主。
本文系2019年三河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运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题立项编号:201920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