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乐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河南省许昌市 461000
新课程教学改革至今,我们欣喜地发现,不管是名师的精品展示课,还是普通老师的常态课,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课堂“小练笔”形式,已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给阅读教学吹来了一缕清风。课堂小练笔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课堂练习,承载着人文价值熏陶和语言表达训练的双重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堂小练笔设计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尤为关键。然而,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又成为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将就如何把握时机、就文取材,让学生将课堂练笔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抓住时机,让小练笔水到渠成
我们都知道,当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思维最为活跃,而此时正是当堂练笔的最佳时机。教师组织课堂练笔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1、 “情”动而练
“情动”固然是“辞发”的先决条件,文章的思想在语言文字中若隐若现,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写时的整理和加工,可以使这种思想变得明晰而完整。因而,我们有时可以借助以文本内容为素材的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告诉读者爱有两种表现形式,是哪两种?你有过同样的感受吗?说一说,再写下来。这种小练笔的设计,旨在引领学生联系自我的生活,学会感恩父母。显然,这样的练笔设计,已经将“情”字写进学生的心田,把人文性有机地包含了进去。
2、思“辩”而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不一样的观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所谓不辩不清,学生通过辩论,不仅阐述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我们可在这“辩”处设练,把辩论的理由写下来,这正是梳理学生思维、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比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学到父亲要求汤姆把大鲈鱼放掉时,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经过辩论,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信用面前的选择肃然起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深深地镌刻在孩子纯真的心里。随后引导学生把这辩论的过程记下来,“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
二、抓住“三点”,让小练笔独具魅力
许多的特级教师都十分重视读写结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的慧眼,及时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紧扣课文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照样仿写-----借他人之长,写自己的文章。
大凡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句式工整,或语言优美,或结构独特,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
如老舍的《猫》一课,语言大师在开头一段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在引领学生充分品读、感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该句式写写第二、三段中所描述的猫性格古怪之处。
实践证明,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仿效性的课堂练笔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仿”不是目的,我们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的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这些仿效性的练笔,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乃至创生了文本的新资源,这正是从读学写、以写促读所绽放的活力,彰显的魅力!
2、灵动补白---补出孩子灵动的火花。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同样,“空白”也为学生打开了同往作者心灵的大门。学这样的文章,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而这也是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的下笔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饱满。
教学三年级《风筝》第三自然段第二至四句“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部分就是介绍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孩子们学到这里是特别希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及时地在课堂中播放学生在操场上利用各种方法放风筝的情境,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笔者结合设置的生活情境问:“你们放风筝时,有比课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术吗?你有什么难忘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放风筝的经验,畅谈自己放风筝的优越技术,并在课堂中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接着,笔者就追问学生“当你放风筝成功后,你会跟同学说些什么话呢?”同学都尽情地说出自己放风筝后的感受,学生们也纷纷竖起大拇指表扬同学放风筝的技巧。通过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再让学生进行补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课文潜藏的意义,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乐于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
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课文的有些地方常会留有“空白”,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填补,在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这是一种把阅读和习作融为一体的练笔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书上为我们遗留的这些“空白”。
3、真情表达----情到深处,写心动的一霎那。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教师根据写作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唤起兴趣,自然就有话可说。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当感受到“我”跑到工厂看到母亲在昏暗、嘈杂的环境下还在疲惫地缝衣服,这时的“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对于母亲辛劳的深入了解,学生感触也很深,母亲为了照顾、抚养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自己也渐渐地变得瘦小、衰老了,自己这么辛苦的赚钱,而对于我买书的要求却十分赞同,一点也不吝啬,让学生们十分感动。这时,我适时地插入:写一写此时此刻自己的心情,想一想自己的母亲为了照顾你,一天到晚都在辛勤的工作着,你心理有什么感受。学生有感而发,真情流露,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中适时引入小练笔,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