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四川省彭州市桂花学校,四川 彭州 611930)
摘要: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习作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新课改中明确强调要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从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深入的个人思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于传统僵化的应试型习作教学加以改革,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逐步提升习作能力和核心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习作教学,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写作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能力的培育对于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质的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作为我国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对于学生语文思维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的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语修逻文、字词篇段这样程序化的分析中,导致习作课堂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同时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文学思维也无法得到真正提升。这也就造成了现阶段学生习作的主题空洞、语言无味等严重问题。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从语言、情感、视野三个方面谈谈初中语文习作前的“三教”。
一、加强语言积累,重视灵活运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进行大量优质的语言积累并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个体成长环境独特性、教师日常教学中语言素养的因素缺失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尤显不足,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语言运用失当、失真、失德的现象存在。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用能力,改变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和从何处描写的窘迫现状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的语言意识,从教材内容的把握以及课外精选阅读的拓展,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语言积累的自主意识和正确方式的培养。
例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厚积薄发”的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增加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高写作素材的输入量。考虑到教学班内学生的文学涵养和文字功底程度不一,笔者有意识地将其分为若干个不同程度的阅读小组,利用分层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成果转化率,避免“一刀切”造成功底好的学生“吃不饱”,功底较弱的学生“不消化”的现象产生。在班内设置了分层图书角,由三类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书籍构成,供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基础较差、体悟能力弱的学生可以从诸如《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较易理解的经典名著入手,逐步提升自己的阅读积累量,夯实文学积累和常识,逐步扩升阅读范围的选择;基础较好,体悟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围城》、《平凡的世界》等相对来说具备一定挑战性的进阶类名著,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感悟力。并且,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笔者还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读书笔记的制作,并定期展开读书沙龙或者“我爱阅读”读书分享会等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与老师交流、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进阶语言积累的含量,通过口头分享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还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灵活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深挖教材,将语言表达方式、语用技巧教授给学生,而不是仅仅将教学停留在课文的主题解读和内涵分析等情绪化的展示中,也逐步增加了对于文本内容的技术性分析,从“运用什么感觉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方式”等方面条分缕析地构建出学生的语言表达知识体系,培育写作意识和语言探究梳理能力。
以上案例中,笔者通过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的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量,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语言构建能力和表现力。
二、创设情感体验,融入真情实感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不在于所传授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也就强调了单纯的语文知识教学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情感和内驱力的唤醒。优秀的习作一定是融入了真情实感,表达着作者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受和体悟。那么教师自身就需要具备激情,能通过自己真切、热烈的情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从而培育他们自主体味人生、进行感情创作的自主意识。
例如,笔者在开展习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主表达情感。如在梦想这一话题的写作中,笔者不以成人的思维和传统的成功价值观去框起学生的梦想范围,尊重他们的个人梦想,并给予恰当的建议,而不是看到学生超出成功观念范围的梦想就加以阻挠,强行要求他们更换自己的梦想。
笔者在设置作文材料类型时,十分注重贴合生活的材料投放和真实情景的创设,力求让学生在情景教学法下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积累情感体验,在习作中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在最近的习作课上,笔者设置了“用爱守候,静待春暖花开”的武汉疫情专题写作,引导学生联合自己在疫情中的相关经历和真实体验进行交流互动,促进情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真实的习作,而不是空洞的流水账作文。在这次的习作中,笔者真切感受到了这一教学策略的优越性,品读到了父母均为医护人员的小A同学的大爱之情,小B同学一家作为社区志愿者的热情和自豪,小C同学封闭在家为国做贡献的“苦中作乐”等一系列饱含真情的优秀习作,并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及时的积极反馈。
以上案例中,笔者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贴近生活的情感素材,强化情感互动等手段逐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引导他们在习作中流露出真情实感,增添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三、多元实践活动,开拓思维视野
生活处处有语文,习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了改善学生习作思维的局限和无东西可写的尴尬情境,教师需要多想办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充足的教育资源,遵循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利用多元化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进行书面转向实践的飞跃,拓展他们的习作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叙事类或抒情类的习作创作,而是向故事类、议论类或演讲类等文章形式拓展。
例如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在有关动物世界的描写类练习前通过《动物世界》的影片播放和野生动物园的春游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动物,不是局限在二维的思维平面上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习作内容的丰富性。
除了日常的习作课教学,笔者还在校内创设了“蓓蕾文学社”,招募有兴趣和需求的学生参与,开展习作集训,指导他们习作能力的提升,并定期发布作文竞赛类的前沿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文竞赛,在竞赛中形成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清晰认知,通过获奖体验培育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除了作文社的活动开展,笔者在与多位语文教师的协商讨论下,在年级里定期开展诗文朗读大赛、演讲赛、“我有哲思”系列辩论会,通过这类带有自主发展性的多元活动激励学生习作思维的发展和文学视野的不断开阔。或者开展影视、书籍体悟交流会等能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同伴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交流。
以上案例中,笔者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真实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竭力让习作贴近学生生活,开拓习作中的思维视野。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僵化的习作理念,渗透新课改精神,不断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中进行反思总结,优化教学策略,从教语言、教情感、教视野三个大方面,进行“三教整合”,鼓励学生感受、理解、运用所积累的语文学识和习作方法,让他们乐于写作、善与写作,不断提升他们的习作能力,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思琪. 语言本体论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2]何敏.真情实感在习作中流淌[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02):37.
[3]夏汉美.余裕:酿造作文美酒的最佳窖池[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8):1.
[4]王金娥.巧用分层教学,激发习作兴趣[J].作家天地,2020,(13):50-51.
[5]王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