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电化教育中心 7152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行,各学科教师纷纷基于新的教学理念,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步入了一个变革的新时期,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掌握更为高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学生主体
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往往都是教学工作的中心,而学生长期以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身份参与到初中语文课堂当中。这种僵硬死板的教学方式不仅会束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持续下降,教师的教学工作则变得事倍功半。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学习体验。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核心构建更加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1.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关注结果而轻视过程,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而语文学科的学习本身就兼具人文性与模糊性,每一名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与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带来更大的帮助。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点的魅力所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工作当中。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可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点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但也会影响到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在思考语文问题时,就会习惯性地沿袭教师的思维模式,最终影响到自身个性化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就可以拥有更多展示自己想法与思想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在交流与讨论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并且在他人的帮助下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在遇到一些语文问题时,学生也会尝试从多个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让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2.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策略
2.1创建平等课堂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想要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就应该创设一个更加平等的语文课堂。“尊师重道”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但也会成为影响课堂多样化发展的阻碍。一方面来说,教师必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都更加喜欢那些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教师,对于那些严肃苛刻、不苟言笑的教师往往都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真诚的态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在更加平等的课堂中展开对语文知识点的个性化探究,最终实现学生课堂主体性的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很多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他们往往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仅不清楚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不知道怎么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这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教学工作中的机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例如在学习《黄河颂》这一课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渠道来自己搜集一些与这首诗歌有关的历史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有着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在朗诵诗歌时,就会感受到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最终通过这些体验来实现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显著增长。
2.2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一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法与项目式教学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语文学习小组,然后为学生提出一些基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或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学生就能获取更加丰富的课堂学习体验。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语文活动的形式来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马说》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抛出一个问题“到底是‘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呢?”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自由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
2.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来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初中生本身就有着旺盛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很多学生都喜欢在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插嘴”,这本身就是一种质疑精神的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从不同的视角来赏析教学内容,即使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教师也要表扬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这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喜欢语文课堂,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语文知识点的探究当中。
例如在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庄子与惠子哪一个人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无论学生的答案是什么,教师要做的都是补充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忽视的元素,同时基于学生的答案展开新一轮的提问。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展开个性化的思考,最终实现自身语文综合素质的稳定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显著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质量。这不仅是一种新式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显著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现代教学手段。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带来更加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在有效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同时,为更多初中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萍.在初中语文活动课程中发展学生主体性[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207-208.
[2]周龙和.浅析学生主体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2):43.
[3]王建. 学生主体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研究[J]. 华夏教师,2014(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