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鹏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海勃日戈镇蒙古族中心小学 131117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逐步扩充小学语文理论内容,尤其是需要重视帮助学生自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需侧重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开放性的探究问题。通过明确语文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歇后语的知识储备。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并重点探讨了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并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讨论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求学生及时适应于环境,根据语文课程的课程要求、课程大纲予以完善、科学的设计,促使学生的发展更为和谐,也能让学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思维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遵循小学生的成长情况,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指定的情境中进行讨论。
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要性
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点是教导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想,以便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到新时期思想精神及人们的思想活动观念。因此,教师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不断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明白语文对自己的作用,特别是社会的竞争力不断扩大,若仅使用传统观念开展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与社会出现脱节现象,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要求学生自主掌握爱国主义思想、文明观念、礼义廉耻的精神,促使学生掌握更多文化理论,也能开发学生的个人思维[1]。另外,教师需要将新颖的思想与语文理论相结合,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促使学生在有效的引导中提升自身的思辨水平及创造能力。
2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2.1 融合生活实例
教师需在课堂中融合生活实例内容,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帮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分析各个问题的发生原因、发生情况及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完善,且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故需要营造出一个轻松的探究课堂氛围,并充分调研学生的内心活动及性格因素,以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人教版《女娲补天》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需利用多媒体视频呈现女娲补天的经过,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只是有一定理解。但是,神话传说与学生的个人生活较为遥远,且部分内容还经过了夸张处理,故教师需要从文章本质出发,要求学生们探讨“舍己为人、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真实案例。
此时部分学生就联想到邱少云、雷锋等人所具有的舍生取义精神,还有学生想到了无私抗疫的英雄——钟南山、王辉等人事例,自然就将神话传说中的精神延伸至现代[2]。同时,教师也需要向学生提出本课的问题,引导学生细致的分析女娲补天的经过及方式,并总结出女娲补天的精神。最后,教师需对文章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在了解生活中事例的过程中感受这一神话故事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
2.2 营造探究氛围
教师需积极营造一个可以进行深度探究的语文课堂氛围,要求学生分析快速融入至语文情境中,以便感受课文所带来的空间情感。因此,教师需结合新课程的要求,细致挖掘不同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创造一个以探究为主体、学生自主感受为重心课程模式,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并结合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思想、语言的沟通,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人教版《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教师则事先提出“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作者两次观察得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两方面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在此过程中,学生冲很挖掘了作者先后两次观察大榕树的时间、地点,同时利用互联网收集了世界各地壮观的自然景色,以便在讨论中融入更多的素材内容。最后,教师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尤其是需要要求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成果,并对已有的学习成果进行质疑,可以防止学生不愿意进行思考的困境。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设立开放性的问题,其原因是此类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故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同时,教师需重视要求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思考,避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并积极讨论各类探究问题,有利于让学生自主挖掘出问题的答案。例如人教版《触摸春天》的教学中,教师则需要提出“怎么样才能触摸到春天?”这一关键性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同时自主提出更多的探究问题。如学生A则提出了“到了春天,百花盛开,但花儿为什么会在春天生长呢?”这一科学问题,促使学生从环境、自然的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进而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创新思维训练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尤其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并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向,进而对这一问题产生新的理解[3]。总之,教师需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分析文章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辅助理解,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设立合理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对各类问题进行理解、分析、总结与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意识。
参考文献
[1]田琦.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 中国农村教育, 2019, 299(13):60-61.
[2]狄文静.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途径分析[J]. 教育研究(2630-4686), 2020, 003(004):P.144-144.
[3]王志宏. 博融语文: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000(01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