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心得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 吴迪
[导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问题是基于学习的基础
         
          吴迪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海勃日戈镇蒙古族中心小学   131117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问题是基于学习的基础,对于问题思考,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入,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科学的探究,在探究思辨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促进知识技能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创新教学设计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思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促进语文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策略
          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并不能有效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让学生不再单一的局限在灌输的学习中,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教育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塑造,在立足于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师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在知识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思考维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传统的灌输式讲学,转变为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围绕主题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辨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灌输教学中,而是推行问题导学的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探究交流,教师将知识点嵌入到问题之中,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基于问题导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通过点拨和启发,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在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设置连贯性,系统性的语文问题引导学生逐层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思辨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学习,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调动学生的问题探究兴趣,在问题导学中,教师需要放大学生的认知优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优势,进行深入探究,在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兴趣。


          (二)创设情境问题,激发问题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抽象的问题具化到直观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根据直观的情境认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避免生硬的直观导入,而是通过技术媒体的应用塑造直观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认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表达交流,深化对于问题的理解学习,例如在“落花生”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之前导入相关内容的视频,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故事内容产生直观的了解,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故事内容的表现结构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主题?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探讨,将抽象的问题内容和直观的形象认知相互印证学习。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在直观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思维认知,深入到问题的思考,抽象和形象的对比学习加深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认知学习,在问题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根据直观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通过个人认知,加深对于内容理解,通过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三)思辨探究,了解文本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主题内容的思想内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采用主题探究的模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内涵,展开多方面的思辨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将问题作为辩论的主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涵,在明确辩论主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围绕问题逐渐的深入,通过论点和论据的佐证,在问题思考中,深化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在主题辩论中,学生根据辩论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辩论的形式,学生根据对方的论证论据,进行问题的探索,在思考中组织合理的语言进行表达交流,让学生成为思辨探究的主体,深化对于文本主题的内涵认知,让学生在辩论中自主的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发挥学生的问题思维。
          (四)联系生活,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生活和课堂进行有效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生活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验印证,加深对于内容的认知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将课堂目标和现实生活相互结合,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深入探究和印证,在课堂思考,生活探究中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结束语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探究思辨,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文姬.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0, 000(001):P.88-90.
          [2]庞欣, 方坚荣. 以"辩"激趣 以"辩"促学——论辩论活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3(8):8-9.
          [3]顾洁. 关注学生思辨能力,推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辩证唯物思维的培育策略[C]// 第四届中国智慧思维学术研讨会暨智慧学校创建与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