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如何嵌入小学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孙帅
[导读] 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与教学中,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
                  
          孙帅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北京市)
          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与教学中,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数学知识点中, 通过传统文化优秀元素的挖掘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精神, 培养学生的数学及文化素养, 使数学教育实现智育和德育双重教育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国粹,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如何将传统文化嵌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呢?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中高年级教学实践来谈谈我是如何将传统文化嵌入小学数学课堂的:
          一:课前三分钟----精彩的数学史展示。
          我会在每课的复习课之前设计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提前回家搜索关于本课内容的数学的历史故事或者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有关本课的数学内容研究做出的积极贡献。学生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制作出大概2/3分钟的演讲或者是课件展示。在展示中学生适时地介绍出了一些数学史知识,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并将这些内容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到底是多少。约2000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里《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人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通过这段话的介绍,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课后知识窗---详尽的数学史介绍。
          教材在本课时的最后一页都会涉及一些有关本课的数学史介绍。

在课程结束前的几分钟里,我会和学生们一起阅读这部分内容,比如《圆的周长》这一课的课后知识窗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圆周率的历史、古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圆周率的计算历史、祖冲之的生平及故事,更体会到了我们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的历史成就。再比如学习《圆的认识》,知识窗向学生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我国古代对于圆的记载还远不止这些。在《周髀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通过课前+课后的文化知识嵌入课堂,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课中巧架梁---有趣的数学史活动。
          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也会根据具体内容,安排了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主题活动。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借助图片(风筝,窗花,喜字,剪纸,京剧脸谱)的欣赏,让学生体会中国人们从古至今都在用轴对称图形创造美。
我国剪纸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学生在观察京剧脸谱的同时,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也可以感受到各个时代文化传统。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位置与方向》这一课时,我带来了一些指南针。说起辨认方向,学生最先可以想起辨认方向的工具——指南针。作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但关于“指南针”一些背后的历史,我们的学生却知之甚少。于是,结合本课内容,我带领同学们结成小组,拿着指南针在校园里兜转了一圈。深刻体验了一下指南针的神器作用,在实践中学生们不但会根据实际辨别东南西北了,还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下课之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现在人们用东西南北表示地理方向,回去查一查除了东西南北,聪慧的中国人还曾用过哪些词来表示方位?通过这两项活动的参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充,特别是对古代方位词的认识,以及对指南针的发明、演变过程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他们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数学中不仅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能嵌入传统文化,数与代数也一样可以。我在讲授《小数的意义》这一课导入新课时,就运用了《三字经》的一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借助“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含义,随机出示了数位顺序表中学过的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引出小数部分的学习,随着新授课的进行,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小数的意义,逐步完善数位顺序表,实现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
          实际上数学学科的每一节课,只要深度钻研,都可以找到传统文化的足迹,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使数学教学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名人数学史等实现对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双重教育,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