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昀
(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福建 南平 353000)
摘要:作文在语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分数占比大,而且是在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近几年的热点题目,但学生却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类作文题,本文将结合自身经验,从当下作文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思考,提出个人的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高中语文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从2015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开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与传统的作文题相比较,任务驱动型作文有着更加明确的任务要求,但同时也有更大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表达出自己个人不一样的思考。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概述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这是产生于新课标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2015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为“女大学生小陈举报父亲”相较于2014新课标全国卷1的“山羊过独木桥”的作文题,给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指令(即任务驱动),明确了写作身份为明华,规定了文体为书信,阅读对象为三者选一,角度为针对这一具体的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材料里有多个对象——小陈、老陈、媒体、网友,也有着多种观点——点赞的、更多角度讨论的,这其中就可看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任务明确,思维多元。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写作不再只是停留于表面,而是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有争议性的事件理性地分析,体现多元思辨性的思维,而不再是空话、套话。
二、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虽然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但高中作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经过调研发现,学生常常出现以下问题: 脱离材料,随意而为; 朦胧感知,似是而非; 抓一鳞而弃全鱼; 抓现象而弃本质。这样,学生写作误入歧途、偏离轨道,而自己却浑然不觉。[1]学生依然怕写,老师依然疲于批改。
1、教学观念较落后
现在有些教师的作文教学较为随意,每个阶段的教学没有关联,这导致作文教学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训练。还有部分教师依然囿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在课堂上占据主要位置,教师的思路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评价的主体也是教师,没有学生展现的舞台。或是高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写作技法的指导。
2、学生阅读能力不足
有些学生在阅读作文题时,只是迅速地浏览文字,没有对这其中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导致了审题的失误。有些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常常会根据自己对某些词的熟悉程度来决定作文的中心立意,却不去思考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什么,或是无法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写作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学生思维停留在表层,不能分析内在的逻辑关联,这造成了文章的空泛,思考过于浅显。
三、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建议
尽管作文课堂的低效存在很多的客观原因,但教师仍需多思考,帮助学生找到写作文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作文成绩。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经验,提出个人的一些教学建议。
1、丰富库存,关注时事素材
经常有学生觉得在议论文写作中无话可说,这正是因为他们在平常积累太少,不了解社会热点。因此教师除了让学生看历次写作范文,还应当引导学生在高一、高二多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偏于说理性的哲学书籍。
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时事素材的关注程度,可以在早读课或是课后阅读一些人民日报的时评文章,加强自身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常把时事作为作文材料出现,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多读,还得督促学生根据社会热点进行写作。
2、加强审题,抓住材料重点
审题是作文写作的难点,总会有偏题、离题的作文出现。教师在平常作文教学中,应当先让学生通读材料,理清材料的层次,然后再细读材料,找出这其中的中心语句。话题是语段中句际之间共同围绕的中心,是语段的核心。[2]语段也就是材料,材料中的每句话的描述都是指向话题的,所以话题也就是材料的关键词,这些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作文材料去仔细琢磨。只有抓住了材料的关键词,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重点,从而弄清命题者的用意。如2019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劳动”,整则材料着眼于劳动的前世今生,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的行为讲劳动的传统,再到现实生活中不重视劳动的现象讲对劳动的反思,可见材料的重点关键词为“劳动”。
3、训练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具体的“一个”上升到对“一类”的思考。平常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从材料的表层出发,明确大概内容,然后进行深层的逻辑思考,由实到虚地去找寻材料的中心立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任何一个论点都有可能存在漏洞,而学生确立了自己的中心论点,在讲述理由时,需要尽可能的自圆其说,达到整体观点的缜密。如2016年新课标1卷的语文作文漫画题《巴掌与吻痕》,不能只看到漫画里的分数、巴掌、亲吻,而是要把它提升到教育的奖惩问题或是评价体系单一的思考上,并且在写作中要能体现自己对这种现象多维的思考,而不是片面、绝对的是与非。
4、注重情境,符合交际语境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会发现在任务要求中,经常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甚至限制文体,这一点在2019全国II卷高考作文所给的五种选择中有明显地体现,而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一情境的设置,没能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也没能很好地体现文体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王宁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中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3]那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到多种文体,如书信、演讲稿、倡议书、辩论词等等,除了文体格式,还要仔细讲解这些文体的不同特色,如书信较偏于日常、亲切的口吻,演讲稿是公众场合的讲话稿,较偏于正式化,但要有对话感,富有感召力,然后让学生在实际的作文中感受这一特色,总结方法,实际运用。除了文体,教师还应当引导关注具体的情境,是在怎样的场合,“我”以什么样的身份写作,阅读对象又是谁,明确后,在文章中必须要有观照。如2020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的任务要求: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从中可以看到,文体的任务指令——“发言稿”。“发言稿”是读书会现场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要注意互动,不能“自说自话”。不然,现场会非常沉闷,那这次发言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写作文时,需要采用适当的口头提示语,彰显现场交流气氛。
四、结语
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作文占了百分之四十的分值,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作文也发挥着自身独特的文字魅力。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推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研究课改,扎实于日常教学,认识学生写作中的不足和自身的问题,把写作的畏难心理,变为提升的欣喜,甚至是未来人生路途中一种宝贵的能力,滋养一生。
参考文献:
[1]吴娟. 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研究[D].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2012: 1.
[2]陈亚丽. 文章学基础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9 - 34.
[3]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性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