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平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飞云镇中学 744307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规范学生日常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能够增强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度,强化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本文就关于初中数学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引言
对于初中生来说,优良的学习习惯可以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且还会让初中生受益一生,所以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便是要优化学生的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与行为规范性,便于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渗透习惯养成教育,重点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无效学习行为,由此达到构建有效课堂的目的。
1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打造良好习惯开端
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较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因为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知识点增多,层次更加复杂,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水平要求更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仍然沿用之前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学习质量不高。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摆脱之前的学习模式,在课程开始之前要进行适当的预习。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即知识点“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学生在课前要做好适当的预习工作,了解下节课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大致做到心中有数。
2优化课堂听讲习惯教育
课堂听讲活动是让初中生学习、内化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初中生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学科思维直接影响着他们数学素养的发展。但是,大多数初中生在课堂上的听讲习惯以被动接受为主,压制了个人思考,难以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监督初中生养成边听边思的好习惯,保证初中生在数学课上实现自主思考,切实优化初中生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就鼓励本班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引导本班学生回顾与小学除法有关的数学知识,整理除法概念、算理与算法。然后,教师设计了含有负数的除法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进行分析,使其自主探究含有负数的有理数除法的方法。如此,初中生就可以及时展开丰富的数学思考。
之后,教师会全面解释含有负数的有理数除法的算法与算理,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希望初中生能够在数学课上实现自主发展,切实优化初中生的知识结构。在记录课堂笔记时,初中生也要有重点地摘抄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数学概念的外延解释等内容,不必全面摘抄所有的板书内容,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分析。
3仔细审题
数学知识与一般学科知识不同,所涉知识环环相扣、逻辑性强,需要学生精准把握数学信息,才能够得出正确的数学答案,因此初中生需要具备完善的审题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发现初中生审题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第一,审题马虎。许多初中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看一眼题目”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做题,并没有关注数学题的具体差异,而只是根据已有印象答题,导致解题方向出现问题。第二,漏看、错看。初中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存在漏看、错看习惯,如将“多”看成“少”,将“增至”看成“增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初中生中存在漏看、错看的并不在少数。第三,抓不住核心。部分学生抓不住问题的核心,无法根据题目中已有的条件列出对应关系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增强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审题能力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教师需要持续开展审题能力教学,帮助学生内化相关知识。
4良好检验习惯的培养
加强检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在做完题后让学生仔细检查看看数字有没有抄错,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方法是否简便。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简便的、能迅速反映计算正误的检验方法及时检验。学生做作业或者考试时,教师都要向学生讲清检验的要求,并且要检查学生草稿纸上的验算过程,如果学生没有验算,就让他去重新完成。这样的检查要坚持一段时间,直到学生养成了验算的习惯为止。教给学生正确灵活的检验方法,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结合检验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可以促使初中生在数学课上实现自主学习,改善他们的数学学习行为。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认真观察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行为,针对性地确定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昕.浅谈初中低年级数学课堂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J].学周刊,2018(18):35-36.
[2]张秀娜.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16):346-347.
[3]单金侠.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