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娜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一个人的根本,是我们做事的依据和参照。就如同一棵树木的根部,只有健康的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会开花结果。所以德育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德育对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和教学工作的实施都有着导向和保证作用。本文就此开展论述,通过学科教育将德育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参考,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科
习总书记曾说过:青年时期的学习就像扣扣子一样,第一颗歪了后面就全歪了。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就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重视。这虽然不是一门像数学或英语知识性极强的学科,但是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进而指导其各项行为活动。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还小,对于外界的认知还不完全,他们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他人的影响。为要保证正确的品德建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德育实践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来保证德育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品德教育被更多人所认可和关注,我国也不再只着眼于经济发展,对于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最好的表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具体规范。针对小学校园内的学科德育来说,尽管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德育教育逐渐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关注,但是深究来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依然只专注于课本理论,没有融入日常生活也没有在实践方面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没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方式,只是按照基本要求模式化教学等等。这些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都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吸收课程内容和要点,长此以往还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烦抵触。因此,寓德育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教学显得刻不容缓。
一、开展具体生活化场景教学
课堂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主要阵地,也必然不可忽视教学方式的开展。教师要发挥关键的指导作用,将不同的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描述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来考验学生的反应对策并做出解答评价。这是一个完整的情景创设的过程,需要教师前期充分的准备和思考,既要寻找适合主题的场景也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会有较强的代入感和积极性,调动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和后续的实践。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合理融合是通过课堂最有效的实现。对于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教师也要客观公正的判断,尊重学生依据事实,要坚持以鼓励为主合理科学开展德育。
举例来说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好人好事等相关主题的视频来创设同样的情境,提问学生可能会采取的做法并让他们分析那些榜样的做法具体体现了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在这样直观的感受和思考下学生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收获,或许在小学课堂中的他们还不能对所有内容完全透彻理解,也无法在一朝一夕间就建立系统的核心价值观,但相信在各项以后发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中他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会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去做能够实现的努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把它作为我们每个人行动的标杆和奋斗的力量源泉。
二、要求日常行为准则制定
俗话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做人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准则,规章制度等来约束规范我们的行为,这也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这些准则要求着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专注审查自我,在外在机制的监督下我们会有着更好的行为,慢慢地也可以适应这些要求将他们内注在我们心中,达到即使没有准则也能行为良善的境界。这也是各项守则的终极目标。教师可以在进行知识的教学后将日常行为准则的制定作为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们自行制定,更加具有特色也可以体现不同学生的认知。特别是在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后,教师可以指导建议学生以此为参考,和自己的目前行为进行比对,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制定独家日常行为准则,包括在校内和校外等各方面。这种方式实现了和学科内容的融合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延申,是学生个人的知识成果,也可以给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提供依据。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制定的准则进行详细阅读评价,定期和学生对此进行沟通交流,考察其完成程度,以此来实现双层的监督。或许对于学生的校内各项行为教师可以及时得知,但是在家庭中,在社会上的学生表现也是需要关注的。教师需要在必要的情况和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加油鼓劲,通过家长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日常行为,并可以向家长宣传德育重要性,在这一问题上统一战线,共同努力,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也要鼓励和鞭策共用,及时扭转和改善其行为。
三、落实日常生活化实践
任何包括德育在内的学科教育都是以实践为落脚点和最终目标的,孤立的理论知识是毫无用处的,必须要依据实践的检验才能发挥出真实的价值。这需要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积累工作,学会将具体实践与理论进行合理同步的结合,立足于生活,给学生们更多真实的感受。这些都是无法通过成绩和作业来体现的,是要落实到个人的行为实践中来的。总的来说,德育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所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是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举例来说,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着这样一条要求: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对应着这样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变理论为行为,要求学生在回家后帮父母扫一次地,锤一次背或者洗一次脚等类似事情,虽然并不难做到却常常被人们忽视,这样温暖的行动会带给父母家人巨大的感动,此外记录下经过及感受还可以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通过这一方式,既落实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也有助于增进学生和父母家人的感情,懂得感恩,懂得帮助,懂得付出才是最美的品德。此外,在我们的周围也有着各样的英雄人物,或许他们并不出名但是总是乐于付出,善良勇敢。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一同挖掘发现这样的人物故事,为鼓励学生品德培育树立榜样,给他们亲近真实的感受,是充满着烟火气息又意义深刻的实践活动。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更加是德育的核心要求,它既需要教师们用一句句实话、一件件实事去打动我们的学生,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又需要教师开动脑筋,采取积极措施去帮助教育我们的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认真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各项任务和作业也是实现德育教学效果所必备的。
教师作为德育的指导者,其自身也要有着优秀高尚的品德,在教学工作上兢兢业业,在同事相处间和睦友善,和学生也要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因为毕竟教师就像一个指路人,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巨大影响,尤其是在小学的懵懂时期。学生也只有生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才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乐趣,乐于学习,激发其热爱学校、热爱人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会增强荣誉感、进取心。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胡生文.教育革新 2008年02期
[2]德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实践研究[J]. 江雪华. 情感读本. 2019(27)
[3]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期待[J]. 刘胜华. 基础教育研究.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