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的干预和跟进初探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 杨景霞
[导读]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初始阶段,
         
          杨景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36团中学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学生正在形成与发展各项学科思维能力,如数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发展与教学内容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教师在教学中对计算易错题的应对措施也多是事后弥补。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的干预和跟进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干预与跟进
引言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尤其是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很多错误不断重复出现,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无法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计算易错题引起重视,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干预策略,提前为学生做好预防准备,避免学生重复出现错误。同时,这样能引发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反思,积极主动地寻找易错题产生的根源,完善自己的认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易错题的干预和跟进策略,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的同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生数学计算易错的原因
          (一)小学生审题能力不足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中,小学生难以依靠自身意志做到专心听讲,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活泼好动的特质和好奇的特质让他们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而幼稚的心理活动让他们追求结果并且轻视过程。因此,小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法静心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无法灵活且变通地使用数学定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解答“250-(88-66)”时,小学生往往是直接计算“250-88-66”,忽略了括号的性质,等测试之后便以审题不仔细为借口,然后在下一次做题时再次出错,形成数学中的易错题。
          (二)小学生计算规律使用不正确
          小学数学中计算易错题的出现不仅是因为小学生自身因素,也因为一些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严谨。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没有足够的认知,在进行数学运算规律与计算公式的教学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对公式与规律的形成过程进行详细的推导和讲解,这就让小学生只掌握了对这些公式和规律的基础运用方式,而没有学会举一反三,在解题中灵活使用这些方法。这就造成了小学生经常在解答易错题时错误地使用公式或者是忽略了运算规律的应用。
二、对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管理和干预的策略
          (一)设计易错练习,进行检测反馈
          最后一点就是设计检测反馈方案,也就是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复习所学习的易错知识点,实现对学生所学习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并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反馈,及时地纠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错误观念和理解。比如说,在课后习题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知识点,但是在完成习题时仍然会出现错误,对于这一点,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事前干预,在学生做习题之前,就基于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加以提醒。

例如,在六年级有关于分数除法这一课时的教学当中,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粗心大意且缺乏逻辑性,审题不够细致。比如有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长度为7.2米的绳子,第一次使用了1/9,第二次又使用了1/9米,剩余的绳子有多长?学生在完成这一习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误以为两个1/9都是基于7.2米的绳子基础之上的,但是忽略了第二个1/9是基于6.4米的绳子,从而计算错误。
          (二)通过趣味性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计算能力
          比如在进行《百以内的加减法》相关教学活动时,为了使学生在平常的课堂学习中养成自主计算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在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计算小能手”的小组竞赛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我按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了数学竞赛小组的划分,并为学生设置了不同难度级别的计算题目,题目内容以我在平常的学生训练和对考试过程中总结到一起的学生易错题目类型为主,解题正确的小组获得相应积分,并设置一定的冠军奖励制度。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从基础上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降低小学生做错题的概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认真审题的做题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小学生的审题意识,教导小学生审题的方法,即教师要教导学生在审题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找出已知条件和解题目标,推断未知条件,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前期可以让小学生将这些步骤在草稿纸上列举出来,如“已知条件+未知条件+运算规律+公式=解题目标”,小学生养成审题习惯后自然可以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自然也能降低小学生的易错题出错率。例如,教师出题:“一块长24cm、宽7cm的长方形木板,裁成边长为2cm的正方形木板可以裁多少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完公式后还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到7的特殊性,发现边角料的存在,让学生在解题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四)通过交换错题本丰富学生数学认知
          虽然错题本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易错题教学干预手段,但很多学生存在惰性及畏难心理,且解题思路较为单一,无法发挥错题本促进学习的作用与优势。就数学而言,其本身有着较强的发散性特征,很多题目存在多种答案或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做好跟进工作,指引学生分享自身的错题本。在避免管中窥豹的同时,创建相互分享、相互学习以及共同提升的课堂环境。与此同时,通过错题本的交换与学习,能够丰富且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逐步在脑海中建构起数学知识网,推动其知识转化及总结能力得到充分有效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总结学生的易错题目类型,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从而降低学生的计算失误率。
参考文献
[1]杨春金.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的干预和跟进初探[J].亚太教育,2019(07):129.
[2]李杏梅.六年级数学易错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华夏教师,2019(16):62-63.
[3]郭朋朋.“互联网+教育”下数学易错题原因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3):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