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冯旭
[导读] 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不断培养的。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冯旭
          德州市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253000
          摘要: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不断培养的。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老师给学生上课时,多教授一些中华优良传统知识。学生学习中华优良传统,丰富自身的精神,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老师在教授中华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应该用合适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中华优良传统知识。基于此,本文章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渗透
引言
          中华优良传统教育从广泛方面来讲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开展中华优良传统教学是非常容易切入的,无论是从实际生活入手,还是从课本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剖析,中华优良传统都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过程,因为中华优良传统本身也是在历史不断发展、文明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形成的。为了使中华优良传统得到有效的传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华优良传统教育进行渗透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华优良传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对世界、人生和事物价值的看法是在成长、学习和交际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中华优良传统中,对世界、人生和事物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都经过了无数前人的体会与总结。有“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中的深厚友情,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珍惜时间的精神,还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洒脱豁达。对中华优良传统的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与古人长者产生共鸣,从而学习对人生、世界和事物价值的看法。
          (二)传承民族优秀中华优良传统
          民族优秀中华优良传统是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内容。我国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了区域性特点较强、传承能力不断下降的趋势。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就会在发展方向的设立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民族优秀中华优良传统的传承落在每一代人的肩头,而传承民族优秀中华优良传统的首要前提就是对中华优良传统进行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帮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中华优良传统所具有的魅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既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责任,更有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优秀中华优良传统的义务。
二、小学语文中华优良传统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中华优良传统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中华优良传统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国民教育乃至师资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缺失,普通语文教师对中华优良传统的理解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教学需求。老师是传播知识的桥梁,在国学教育上,师资水平的不足将对国学在小学阶段的普及产生消极影响。只有教师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才能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为弘扬中国的中华优良传统贡献力量。
          (二)教学模式固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你问我答、你分享我点评的模式,通过学生在前一天对内容的熟悉以及对资料的查阅,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所得,其他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听,在听的过程中补充,在听的过程中学习。然后根据传统节日的一些习题来巩固所学,保证在之后的测评中顺利完成,传统节日本应是心灵感受与精神享受的结合,却被在学生深入了解时以一种常规的模式进入学生的脑海,限制了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期待,使得传统节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并无二致”的整体感知。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渗透
          (一)在古诗词阅读和背诵中渗透
          古诗词涉及内容范围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面貌,是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古诗词语句精练优美,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深远的思想。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气节、品质以及传统美德。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古诗词数量较多、主题丰富。比如在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通过阅读和理解《石灰吟》、《墨梅》以及《竹》,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优秀品质;在第五单元,通过阅读和理解《泊船瓜洲》,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在讲解成语故事和趣味故事中渗透
          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而言,关键是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字。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成语故事、趣味故事的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记忆汉字的效果十分显著。例如,“狐假虎威”这一成语,为让学生掌握“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的读音、书写,笔者在课堂上先借助插图并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生动地讲解“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当学生们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全神贯注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出:“谁能够站起来朗读并上来写出狐假虎威调个汉字?”此时下面的学生非常踊跃,纷纷举手准备回答。这样,就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学会“狐假虎威”这四个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教学的最后,笔者详细讲解了“狐假虎威”故事的真正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没有本领,却借着别人的威风恐吓人”是不对的,自己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仰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和恐吓别人。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成语故事、趣味故事,将使学生学习汉字和感悟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相得益彰,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三)在传统节日的教学中渗透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创设真实情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开放的情境。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春节童谣》时,可以在上课之前用春联、窗花、年结等饰品简单地布置教室,上课时让学生根据教室场景猜测是什么节日,以问题为导向说一说春节在你心中的印象,春节不仅重要而且还年代久远,向同学们以儿童动画的形式讲一讲上古时期的“年兽”的故事,强化学生心中“年”的重要地位。春节,指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农历的腊月廿三便开始“忙年”了,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正月初一,一般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在春节期间人们贴年红、守岁、拜年、祭祀、舞狮,辞旧迎新之际盼来年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因为意义重大所以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虔诚而又认真地准备春节所需,对春节进行多角度介绍之后,共同朗读《春节童谣》,感受古代民间的春节的热闹氛围。
结束语
          中华优良传统中所包含的知识极为广泛,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还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养成一个为人处世的原则,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中华优良传统、掌握中华优良传统、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是语文学科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对于教师来说,通过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渗透是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乔洪伟.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62.
[2]高志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9(11):98-99.
[3]张文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9(31):10-11.
[4]杨生举.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J].才智,2019(28):5.
[5]杨永兴.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