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中的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 李恒
[导读] 随着课程标准越来越倾向于塑造能力和品格
        
         李恒
         贵州省盘州市第八中学    553537
         摘要:随着课程标准越来越倾向于塑造能力和品格,培养历史学科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热情,创造力,思考力,并从多种渠道提出了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发现历史是不同的;评估方法的多样性要取决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了解历史,然后体验历史感本文主要分析初中历史课中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问题情境
引言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引导者,一定要解放思想,多角度鼓励学生多阅读、勤思考,尤其要善于归纳和小结历史知识;更要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的创新活动保持常态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识记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的形象思维。遵从这一规律,新课伊始,教师不妨用谈话引出本课内容“抗日战争的胜利”,然后强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将记忆大量的历史时间节点、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历史意义等。”教师的话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注意各个知识要点,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个准备,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热情。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直观面对历史场面,学生当然有话可说。他们能切身感受当时的历史,自然兴趣浓厚。有的学生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归功于美、苏等国的大力帮助。”有的学生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一致对外的结果。”还有学生说:“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运用地道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术,最后取得了胜利。”……虽然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得不够深刻和准确,但他们个个兴致高昂,争先恐后地发言,显得非常兴奋。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开发和锻炼。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坚持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积极投身抗战,捐款、捐物,甚至献出了生命。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强化记忆,加深理解。最后,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组织学生做一些相关题目,增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学生无疑打成了一片,既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也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初中历史课中的创新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定位的偏颇
         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学科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站在课程的高度,对历史教学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但因课程意识淡薄,日常教学中很多历史教学设计缺少联系的观念和整体思维,历史课堂仍然停留在以章节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点状的、单一的知识教学,满足于教学生单课的历史知识点,并追求所谓的“堂堂清”,缺乏课程视野下旨在“育人”的课程设计。这样的教学虽然突出了历史演进过程中某一局部内容的关键点,但却通常会让学生觉得空洞、乏味,不能形成对某一历史现象完整而充分的认识,难以走出“重知识轻育人”的窠臼。
(二)教学内容的偏差
         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学活动展开的条件,也是“培育和生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历史教师却将“以考定教”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大量压缩或根本不让学生学习所谓的“非重点内容”,而将高频考点作为重点,反复予以强调。这使得教学内容脱离了历史学科的本质,无法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活的历史学科认知结构,也难以向学生展示历史发生、发展的充分而丰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解释。长此以往,学生很难系统而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学科能力与素养的培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布置开放性课后习题,培养创新思维
         兼顾制作类活动课的完整性和特殊性,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有其基本原则和流程,应在课前拟定学习目标、确定重难点、预设活动环节和布置学习反馈,制作类活动课既然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历史学习课,也须遵循基本原则和流程,才能保证其完整性。与一般历史课堂学习相比,制作类活动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即学生的自我活动较多,在工具的使用、材料的加工、成品的设计和制作等方面均由学生自主实现,而学生动手能力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教师的个别辅导难以全面覆盖。由于通过预先制作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所以在实际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使用剪刀裁剪出大小合适的“纸简”,并单独编制成简册,少部分学生以二人组合的方式完成了绳编工作,顺利地完成了制作活动。
结束语
         历史课程作为一门社会和认知的人文学科,在其教育过程中肩负着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责任。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新课程改革对相关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对策,都需要老师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意识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寻找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以培养丰富的科学和文化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学习基础和积极性创新综合的思考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