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传英
徐庄镇民族小学
摘 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明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掌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能够给数学学科教学带来的有利作用出发,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提供借鉴,并系统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方式方法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数学学科 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内涵
我们知道,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用计算机教学,它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把要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纳入日常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信息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第二是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应用于日常教学,能够用教育信息资源来进行教学,并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学校教育的中心是教学,我们要把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方式更加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加科技化,教育传播方式更加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1]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中各方面的数字化,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所进步。在信息教学中要求我们要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2】
二、教育信息化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1.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大致是“教师课前备课,教师上课,学生听课,学生记笔记,学生写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作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也愈加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当老师询问学生们学会了吗,可能会异口同声的出现学会了的声音。但是每个孩子真的都学会了吗?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教学之后,能够有效减轻以上问题。而且随着现代教学越来越注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的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并且信息技术能够增强课堂活力,增强孩子的学艺注意力,可以唤醒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能够极大提升课堂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也就是它的不可替代性——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各种问题。多媒体课件模拟教学是多媒体教学中的显著特点,通过电脑把讲授内容及问题产生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简洁明了的呈现问题。
2.创设情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开始一堂课的方式通常是以是情景问题导入来开始本堂课,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材料,创造一个情境,并通过情境来引出问题,以此导出本堂课要教授的内容。
这种创设情境导入课程内容的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极其有效的,因为它能够形象生动的展现问题,能够增强小学生的直观感受,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能够抓住他们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他们通过特定情境感受本堂课的内容,并且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情境中逐步学会本课的知识,而老师也可以根据情境,一点点抛出所讲内容,并且能够很好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能够抓住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往课程知识点方向去思,从而大大加强学生对课程内的记忆。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分组进行问题探究→解答问题。情境教学简单明了,直观感受强,可操作性高,既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他们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极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是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主要改变。例如在小学数学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播放一段动画片,讲授猴王在给小猴们分桃的故事,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分才能使每个猴子都没有意见,每个小猴都能够满意自己分到的桃子呢?通过视频的播放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树立起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老师再继续播放视频,通过猴王的平均分配之后,每个小猴都满意了,来引出平均分的概念。通过这样的视频以点代面,向学生逐步出示平均分的定义,大大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质量,强化了学生对于定义的理解。
3.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见识
以我所在的小学为例,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远离县城的乡村学校,这里的学生有很多属于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甚至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理解花花世界,看着世界的芸芸众生像,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仅仅限于所处的镇甚至所在的村,见识的少,完全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这里的孩子测试成绩的平均分仅仅只有五十分左右,可以说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极低的成绩了。而且我在教授数学这个学科时,还发现他们大多对于数学产生抵触情绪,每次上数学课总是心不在焉的,不能够完全的投入的数学课堂学习中去,而且以前受条件限制信息技术利用有限,极大的限制了老师的教学。而信息技术的利用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弥补学生见识的不足,从而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引入课堂教学,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所教学科的教学规律认识程度不同,这些都会影响计算机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而且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老师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以下误区:第一,信息技术运用手段单一。比如有的老师受限于计算机水平程度,只会应用一种功能,其实信息技术有多种功能,它能很直观形象的展示课堂内容,大大的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间隔,增强师生的交互性。第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滥用。有些老师上课,不论这堂课是什么类型,也不论这节课学的什么,不论合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全部用计算机展示出来,不写一个粉笔字。把一堂课变成了电教知识,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致使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发展的优势荡然无存。
四、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在看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积极方面的同时,也要看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教育信息化水平上还有所差异。单从长远来发展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发展的新机遇,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我国信息发展的大方向,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信息素养人才。在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促进社会发展为导向,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而我们教师也要相应时代要求,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让自己的课程变得更加有趣,能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培养接班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我们要有足够的决心和耐心推动信息教学的发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相信我们上下一心,我们的教育改革必然会光芒万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2】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