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个角度“输出”爱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周侃
[导读] 教师爱生如子,是教学的巨大推动力和感染力
         周侃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逍林初级中学    浙江宁波    315321
         摘要: 教师爱生如子,是教学的巨大推动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只有爱生如子,我们才会想方设法的在不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找到教育他们的正确方法,从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真正走出所谓不讨老师喜欢的那类学生的角色,从而使自己更快乐的生活和学习着。而我实施的教育措施就是在爱的基础上用一种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让他们感受到自尊的同时愉快的接受我的引导,从而使自己朝着社会期待的角色发展。
         关键词:爱;反干扰;行为;回报  
         人们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爱,是无声的关怀以及人格的塑造。而学生的成长也不只是靠阳光、雨露,吃好、穿好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一颗火热而真诚的心。作为教师,只有对学生爱得越深、越真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越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爱生如子,是教学的巨大推动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只有爱生如子,我们才会想方设法的在不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找到教育他们的正确方法,从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真正走出所谓不讨老师喜欢的那类学生的角色,从而使自己更快乐的生活和学习着。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地步步紧跟;教师是路标,学生会毫不迟疑地沿着路标前行。因此当我们的老师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的时候,相反他们也会怎样来对待你。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呢,真正让他听从你的话,而不是屈服于你的权威之下呢?在我看来,能与学生以心换心,应该是最好的捷径。教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例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应该关注到这些“点”上,唯有如此,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才会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一点做好了,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性格很孤僻,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最令人头疼的是,他上道德与法治课,时常扰乱课堂秩序,插话的毛病怎么也改不了。甚至有的时候我还没说完,他坐在座位上没完没了地讲个不停。好多次使得课堂无法顺利进行,而且屡次说教都没有效果,他依然我行我素。也正是这点使得他得不到同学的友好对待,也是最不受老师欢迎的学生之一。或许他想改变这种状况,或许他想引起别人的积极关注,于是在课堂上变本加厉地表现出不良行为来。


         既然不能用简单的说教来说服这个学生,作为他的老师我有责任改变他这种不良习惯。于是我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反干扰”。既然我们老师讨厌学生在你说话的时候打断你,那么换个角度来说,学生肯定也讨厌在他说话的时候打断他。在课堂上我们会有小组活动,学生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讨论得热火朝天。于是我把我的“反干扰”政策选择了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实施。每当进入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就特意走到那个学生所在的小组,凡是轮到他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我就故意打断他,这样反复几次之后,那个学生终于忍不住了对我说:“老师,你怎么老是打断我说话啊!”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他。在第二天的小组讨论中,我依然实施着我的“反干扰”计划,这次那个学生终于忍不住了,下课后主动跑到我的办公室,问我为什么老是打断他发言?我笑着问他,当老师打断他说话的时候他有什么感受?他告诉我不舒服,很不喜欢被人干扰,很不喜欢自己还没有把话讲完,老师就插话进来。于是我告诉他既然你不喜欢别人在你讲话的时候打断你说话,那么你有没有意识到,老师上课的时候其实也很不喜欢你随意的插话,有时候甚至导致无法上课,对于这样的行为你有否意识到呢?这时我发觉他低下了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喜欢和老师争论的他居然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现在能体会你上课时候的心情了,希望你给我机会,我会改正的,或许一下改正不了,但我会努力的。”“老师相信你会的,我之所以不想主动把你叫到办公室来,是我觉得用强制的批评教育的方法并不适合你,叫到办公室里即使不是批评,但学生的感觉也不会太好。一个人只有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带来不愉快的感受时,他才会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老师相信你这次有了深刻的体会并且一定会改变的。”我顺势拍了拍他的肩,给他暗示相信他一定行。
         经过这次谈话之后,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我发现他真的努力改变着自己,虽然他不能一下子完全改变,但至少我发现他比以前进步多了,主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多了,眼里的目光也充满了期待与希望,不再是过去的冷漠傲慢与无礼。
         对于他的改变,我很高兴也很欣慰,因为我所采用的“反干扰”政策有了效果。但最让我值得记忆的是其实对于学生我们只要关注他们,尊重他们,换个角度,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去思考问题,终会赢得他们的谅解与尊重,同时也会使他们走出行为的阴影,取得进步。对于我们的老师也只有从心底去爱她的学生,她才会投入自己的责任心和爱心,也愿意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爱护他们,愿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辅导和帮助他们成才,希望他们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成功。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也能客观对待,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不足,并不只是一味责备,而是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争取下次的成功!
         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手段都是很好的教育机制,只看教育者能否把握,并如何运用实施它了。的确,教育无小事,全是大文章。在尊重学生个体这一课题面前,我们永远都需要探索。在改变学生不良行为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学生的朋友,要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所以我一直相信只要老师把真爱给予学生,学生也一定会回报给你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
         [2]米小芹著:《爱生如子 从点滴做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