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海颖
石家庄市第三十七中学 050000
摘要:主题式教学设计是充满人性化的工作,体现了历史课堂设计的灵动性。主题式教学设计要求每节课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主题。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主题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渗透这几项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在这个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历史主题,实现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主题式;核心素养
一、主题式教学的内涵
(一)教学主题释义
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正如一篇文章要具备中心思想一样,一节课也需要有教学主题,教师围绕这个主题设计有序的学习活动,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题既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有多重指向性,如知识层面、技能与方法、价值观方面等,教学重点是主干知识,而教学主题是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指引学生学习的灵魂线索,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课一中心”。
无教学主题的课堂仅仅是历史的解释和堆砌,而没有对教学资源采取高效的汇总,更没有深究历史事件后的灵魂内涵。那么整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教学内容零散、指向不明、逻辑线索和思路不清晰”,这样的课堂,学生得到的仅是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主题统摄下的系统化的知识和触及灵魂内心的思想。
(二)主题与专题的区别
黄牧航教授认为:“‘专题’是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主题’是指研究或讨论的内容的中心思想,在某些情况下两者是可以替换的。从历史科的角度来看,专题就是能够把若干孤立的事实按一定的观念和逻辑组合在一起的问题;主题就是能够拓展专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问题。基于历史专题的教学就是历史专题教学。”
笔者认为专题的概念比较宽泛,而主题是指某一具体课例的灵魂中心;主题是构成单元专题或者模块专题学习的基石,而某一课主题的确定必须在专题的指引下进行,它不能超越专题的范围界定,主题突出和深化专题。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某些专题教学与主题教学是可以重合的。
二、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涵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它是对三维目标的深化,是对技能与知识、过程与方式、情感世界观的高度提炼与汇总。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体现。
而现行初中历史新课程教材采用的是模块程序,以专题为基础。专题化的教育体系弱化了历史自身的整体性,学生很难获得系统的历史感。教师若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精髓,则需要在备课时认真梳理知识体系,将其中的联系建立起来,即加强对知识的重新整合。
这些都呼唤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历史主题式教学,能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按一定的主题组织起来, 通过对已有知识资源进行重组和突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活跃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认识历史知识的技能。并扩展历史的现实意义,推进历史教育普及化以及学生自身历史素养的提升。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缺乏一定思想深度的历史教学,仅仅是一个培养精神贫瘠者的集中营。”而初中历史教学每节课的内容都很繁杂,如何上出有思想性的好课,是课程改革对广大历史教师的要求,也是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实行个性化的主题式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路径。
因为,明确教学主题的过程是在对历史事件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新的感知、体悟与整合的过程,它涵盖了对教师教学理念、史料记载、思维方式等系统专业技能的测验。
合理的历史教学主题构建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在多样化阅读上深究课程内容的真正意义,在具体的内容设置上进行精心筛选,统整各知识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主题设计,有助于提升教学境界,也有助于学生自身个性发展。所以教学主题设计无疑是拉长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有助于科学高效备考
近几年来高考也都愿意从多元史观为切入点进行考察。其着眼点越发微观化和细节化,惯常从微小的新材料、新情境导入,以主题式问题为中心,实现了模块整合和古今贯通。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中管窥宏大历史,在“大历史观”下解读历史事件,加强历史方面的洞察力。
主题式教学设计要求每一课必须明确一个主题中心,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立足全局性的世界文明的视角中感知、了解现阶段中国的具体发展状况,并因此对个体自身所存在的价值与职责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所以, 初三教育更要提炼主线,环绕主题进行,将学过的知识整合化,使这些知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形成网络体系。让同学独立思考,依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系统。只有牢牢把握备考“主题”,加强高考主题研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进行主题梳理与情境教学,有助于科学高效备考。
三、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明确教学主题
确立每节课的灵魂和中心是主题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即教学主题。具体来说,在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好教学立意工作,明确教学主题,从而为接下来教学流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指出明确的方向。在设计教学主题之前,教师应当针对历史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进行研读,吃透教材,对于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做到充分理解,然后探索课本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从而明确教学主题。
(二)构建教学结构
在明确教学主题之后,历史教师接下来应当针对教学结构进行构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历史主题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在构建教学结构的时候应紧紧围绕教学主题。例如,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为核心设置的教学主题,教师在构建教学结构的时候应当遵循“呈现史料—合作探究—总结评价”这样的结构顺序。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是初中历史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知识点,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了解该运动的主要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民主革命期间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历史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在主题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资料以及古今中外名家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设置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史料进行分析探讨,并引导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主题,落实教学目标。
(三)展开教学活动
主题教学反复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综合主题教学的特点以及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丰富的历史实践活动,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围绕设计的教学主题,同时要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
我们也可以选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救亡图存历程、近代化历程、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进程等主题,使得学生能够展开创新性思考,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个人的不同需求及学习特点灵活的构建具体知识框架。主题是教学设计的实践是老师进行自我提升、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在不断思考和自我评价中逐步提升、不断创新,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改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每个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参考文献
[1]李婷君.由主题教学探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23):68-72.
[2]刘林伟.研究主题教学培育核心素养——以《罗马人的法律》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