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首优美的诗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0期   作者:郭伟杰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诗意美,其实质就是让语文课堂能富有节奏美、能激情四溢、能诗意横生和韵律流转。
        郭伟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青峰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诗意美,其实质就是让语文课堂能富有节奏美、能激情四溢、能诗意横生和韵律流转。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和语文生活中切入诗意栖息,必将是加强语文审美教育和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对策,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能充满诗意和人文魅力,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 ? ? 诗意教学 ?教学情境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最具情趣的课,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却产生了“兴趣危机”。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把语文课教“死”了。教师没有运用一定的课堂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我认为对教学方法不能单凭书上的理论依据,也不能凭专家学者的定论来确定其正误,而应以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状态和能否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评定其优势。尤其是在转化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倡“智慧教育”的今天,教师更不能囿于以前的固定模式,而应该根据新的情况、新的环境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以便更好地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探索和钻研,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育既然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那么,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便是“巧”,以“巧”为灵魂的点拨方法是教育科学,也是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节课,只有经过精心策划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一支动听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一、语言的渲染
        语言是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工具,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十分注意情感性,要“披文入情,以言传情”,力求“情信而辞巧”。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这就为教师使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教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课前我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诵文章的第一段,课文上到最后,我又朗诵最后一段。随着我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诵读,可以看到学生时而想象,时而心潮起伏、激动不已的神情。这种朗诵,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共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的朗读点燃收集整理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让学生自行钻研教材的目的。
        在教《长江三峡》一课时,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语言渲染,我用《长江之歌》开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创造了壮丽的景色,也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而长江上景色最为瑰丽多彩,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长江三峡。

那么,刘白羽先生笔下的三峡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先生的笔触,走进三峡,畅游三峡吧!”有这样的语言渲染,还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会无动于衷,不被感染呢?
        二、“美图”的设计
        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板书设计,运用“美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美感,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兴趣,对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在教《项链》一课时,针对课文特点,设计了别出心裁的板书:我把“借”(爱慕虚荣)-“失”(乐极生悲)-“赔”(倾家荡产)-“还债”(十年艰辛)-“假”(发人深思)等情节用一根项链的形式串起来,既形象又寓意深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主题。“项链”是套在脖子上的装饰品,借助图形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这样的图形设计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课文。
        再如在教《天山景物记》时,面对“天山”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我从“景”和“物”的特征及上下、时间顺序等方面设计了精美的板书,让人一目了然。 通过板书设计,学生清晰、明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学会了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手法。
        三、课文的戏剧化
        初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有戏剧节选,这些节选的部分是整个剧本中最精彩的片段。在讲授戏剧单元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行预习,自己去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
        比如在教《雷雨》时,事先介绍一下《雷雨》的大体内容、剧中人物的关系,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由各组中自荐或选出学生分角色表演人物、最后由大家评议谁表演得最好,哪一个组演技最佳。学生自己通过“形”的观察,“议”的思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轻松自如地理解掌握了这篇文章所应掌握的知识,又培养锻炼了多方面的素质能力。总之,艺术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自然而轻松地由感知达到认知的阶段,从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用智慧引领诗意课堂
        解读文本需要智慧,构建课堂需要智慧,引导学生需要智慧,促使学生发展更需要智慧。缺少智慧的课堂无疑是“空洞”的,缺少内涵的。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能够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描绘出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演奏出和谐温馨的育人旋律。当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意外尴尬时,教师若装聋作哑,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于是这就需要教师能直面尴尬,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这样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生成”中绽放美丽。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也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这些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便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诗意的课堂。
        总之,语文教学应当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扩充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为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创造条件。在充满诗意的教师的引领下,带领学生扩充诗意的学习视野。德国思想家席勒说,感性的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才能最终成为审美的人、全面的人。通过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学,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探索的热情和浪漫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力、独特想象力和深刻理解力。在新课改的春风下,我们应该自觉追求语文教学的审美化,让语文教学流淌着诗意的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