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媒介作用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王杨
[导读] 国家对德育工作一直十分重视,但由于思想观念、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王杨
         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    100061

         摘要:国家对德育工作一直十分重视,但由于思想观念、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存在着些许问题。本文将尝试从美育与德育存在的相似性,探索美育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媒介作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德育  美育  媒介作用
         
         一直以来,国家对德育工作都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但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到底有没有更好的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将尝试从美育能起到的媒介作用来予以解答。
         一、德育工作的现状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曾提到,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三种教育的实施使人逐渐趋于真善美的理想,再加上身体的训练,就可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为新中国教育的方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涵盖的方面中,美育和劳育都是相继加进来的,但德育却一直处在优先位置。尤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程度溢于言表。
         在如此重视的情况下,我国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应该处于特别发达和良好的状态,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着问题。
         首先,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当人们一谈到德育这个问题时,似乎就直接指向了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接受的品德教育,但一个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道德和品德的修养并不单单发生在学校中,这是一种相对刻板的狭隘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施效果,值得重新思考。
         在这种狭义的认识下,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又是怎样的呢?
         一种情况是在升学压力和思想观念偏狭的影响下,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数语外主科抢占德育课,德育课被当作自习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学校的德育课名存实亡。
         另一种情况是学校坚持上德育课,但依然存在以下一些现象和问题:
         一是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家庭和社会脱节,德育工作仅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学校与家庭、社会就德育资源和沟通交流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无法形成合力,严重影响德育的实施效果。
         二是德育实施的内容过于陈旧和过时,经济社会发展如此之迅速,新媒体、网络电视等传递的信息和资讯迭代如此之快,学生们真正关心的人和话题到底是什么,偶像的力量,青春期的烦恼,到底生活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而不是专注于德育课本上陈旧的案例。
         三是德育实施的形式相对单一,缺乏情感共鸣。学校课堂范围内的思想品德教育多数以班会、谈心、案例讲述、电话家访等形式进行,灌输和说教多于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只是单纯的被动接受,严重影响德育生成的积极性。
         四是德育教师以及所有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德育理论知识学习有待提高。德育不仅仅发生在一节德育课或者班会课上,而是发生在学生所遇到的每一件烦恼的、喜悦的事情中,如果教师的德育观念落后,以陈旧的思想和落后的教材内容为依据,将上课当成完成任务,那么德育的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美育媒介作用的可能性
         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够以更适合的方式得到解决呢?是否可以是美育呢?美育对德育的媒介作用的可能性又在哪里呢?
         虽然德育和美育是不同的教育,在概念、原则和具体任务方面存在不同,但在成就一个完整的人的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而且,二者也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一是德育和美育都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直指人的心灵教育,德育是言行或人格的高尚触动人心,从而让人由内而外受到感染去效仿、践行,自己变得高尚,而美育同样是艺术或体验的美感触动内心,给人心灵上的震颤从而使人自然而然表现出高雅与美。
         二是德育和美育都具有实践的属性。不论是德育还是美育,并不是认知层面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具有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性质。什么样是好的行为,什么样是高尚的品质,并不是讲一讲学生就能知晓,即使所谓知道也是浮于表面没有入心。真正的德育需要学生从心底认同后,去模仿,去实践才是道德品质生成的完整过程。美育也是一样,不论是审美还是立美,不是简单的听课就懂得美,就算知道乐曲由谁而写,创作年代和背景,也不如走进音乐厅,真正聆听一段乐曲,切身感受音乐之美的真谛,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都离不开躬行实践。
         三是德育和美育发生的社会属性。不论是德育还是美育,它们的发生和初衷都指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共生,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约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秩序和规范;美育则主要着眼于保持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精神的平衡、和谐和健康,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是德育和美育内容评价的时代性。虽然一些道德标准和审美准则是亘古不变的,但不同时代,人们在德育和美育所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对道德观念和审美评价的范围和标准也不同。比如,唐代的时候以胖为美,但现在是以欣赏和接受自己为美,不论胖瘦。再比如古代的一夫多妻制是十分普遍的,不涉及任何道德问题,但现在一夫多妻就会受到道德谴责,也会触犯法律。
         三、美育媒介作用的现实性
         既然美育具有充当德育媒介作用的可能性,那么具体实施过程中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第一,充分利用美育发生范围的广泛性来拓展德育发生的范围,尤其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资源相整合。现在的美育也倡导将学校美育与家庭、社会美育相结合,因为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关键是实现全方位的育人。从思想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德行和品德修养并不是单单在学校里养成的,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社会身边的优秀榜样。比如家庭成员共同朗诵一首关于家人的诗,绘制一幅关于家的内涵的画,在相互配合中增进了解,内化对家人的理解,在美育实践中学会尊重家人、彼此理解,似乎是更好的德育方式。
         第二,充分利用美育本身的实践属性,挖掘德育实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目前而言,美育实现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的种类非常多,从戏剧到舞蹈,从音乐(声乐、器乐)到书法绘画,形式的多样性意味着实现方式有更多选择,只要将德育的内容赋予到艺术的形式中,德育的效果也不会那么生硬。也许学生在看过一部戏之后,便理解了奉献的力量,并想要去效仿;也许在听过《黄河大合唱》之后便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的挣扎,斗争的激情,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变得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尊重别人给予自己的一切。在艺术的浸润下,德育的效果就这样自然而然发生了,而且更加深刻、入心。
         第三,充分利用德育和美育的社会属性和时代性,让德育实施的范围和程度都更加广泛。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群集,有共同圈层文化的特点,寻找他们所熟悉和追求的话题;另一方面要寻找在当代学生群体中所关注的焦点人物作为示例,这样才能引起兴趣和共鸣,这也是让学生欣然接受的前提。比如大家都喜欢追星,追什么样的星,哪个领域的星,星的身上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称赞的地方,这样德育的范围就变广了。
         综上所述,传统的德育从观念到实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美育因为与德育有着诸多相似性,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并可以成为德育的媒介,在德育实施的广泛和深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剑峰.王国维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J】.中国德育.2018,(24)
          [2]刘紫千.浅谈美育与德育的关系【J】.艺术教育.2008,(No.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