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0期   作者:蒋秀华
[导读] 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蒋秀华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五实验小学  362500
        摘要: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采取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使用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特征来进一步探究其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思维导图;
        
        所谓的思维导图,指的是运用符号等组成的树状结构来表达大脑的思维过程,将思维的放射性呈现得更加具象。换言之,就是将人们大脑中的思想,利用色彩不一的笔转化为图形、文字以及线条,是一种放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又被称为心智图。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
        (一)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所谓的发散思维,指的是以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答案的思维模式,也叫做求异思维。在思维导图中,每个节点的内容都可以具体地表现出思维的广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这种思维导图的方式,尤其是在老师具体讲解相关课文结构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更清晰更简便地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结构,以此来引导学生们进行相关的课文理解和思维导图的设计,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作者首先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桂林山水,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峻和秀丽,漓江水的碧绿和清澈,随后通过桂林山水联想到我国的名山名水。由此可见,作者正是运用自身的发散思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来说,由于语文知识学习的相对松散性,这种发散性思维导图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对学生们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促进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
        聚合思维指的是把各个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分析和比对来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的思维模式。在思维导图中,各个分支的长度代表了思维的深度。采用这种聚合思维,往往能够在文章中找到与文章主体事物或文章主题相关的事物来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点明全文,突出中心。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桂林山的秀丽和险峻,将其和泰山、香山进行了比较;为了更好地突出漓江水的碧绿和清澈,将其和大海、西湖进行了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心底认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说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提炼出文章的聚合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聚合思维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一)识字教学
        就当前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都较为单一,主要是将生字词的结构展开,采取拆解教学的模式,随后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抄写,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时间一长,这种方式就会让学生对生字识记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识字教学的质量。而且,这种识字教学只适应小学低学龄段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小学高学龄段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不仅会降低他们对语文识字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更加形象的方式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把字谜和思维导图进行合理的整合,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泪”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给学生提示,描绘出“左右结构——和水有关——和眼睛有关——伤心跑出来”的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泪”字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这种识字教学与字典中用偏旁或部首来进行生僻字查阅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将相同的字或词进行有效的拆分,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我国的汉字文化。
        (二)阅读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让学生分析和归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很容易造成学生学完新知识后忘记旧知识的问题,特别是在篇幅较大的阅读教学中,降低阅读教学的效率。将思维导语和阅读教学有效整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预习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次阅读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主题脉络,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将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后,教师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合理的交流与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评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自己的思维导图。因此,将思维导图有效地运用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阅读知识量,而且能够不断增强学生们的阅读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具体有效的阅读和阅读知识框架的构建,学生们将会对阅读教学更加感兴趣,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创新了课堂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思维导图教学的研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应用思维导图,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模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取得更加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英芬2016《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效果研究》,《课程教育研究》第5期。
        [2]刘攀、陈颖、岑勇、邹德新、张颖2018《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14卷)。
        [3]王宝华2018《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研究》,《教师》第1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