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默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0期   作者:张晶华
[导读] 我们在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之前,先要让学生明确其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理解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速度等等。
        张晶华  
        辽宁省凌源市凌河小学

        摘要:我们在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之前,先要让学生明确其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理解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速度等等。不同的年级学生,默读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关键字:  默读训练   默读习惯    张弛有度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它的特点是不出声,省去发音器官的活动;速度快,便于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在平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方便,范围极广,平时不论是看书、看报,看其它文字材料,主要是默读。 我们在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之前,先要让学生明确其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理解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速度等等。不同的年级学生,默读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大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动”与“静”巧妙组合,让课堂张弛有度
        1.朗读前静思默读,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一类“抑扬顿挫”的腔调去朗读,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最起码的理解和感悟,一味地去读和背,除了那慷慨激扬的固定腔调外,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意义来呢?那样做,课堂上的朗读、讲解、问答、讨论充其量不过是做作形式而已。没有潜心的默读,朗读也就不能有悟有得。因而,朗读前的默读是必需的,这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最有效组合。先静静读思;再书声琅琅,以至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做感情朗读才能成为可能。
        二、怎样进行默读训练。
        默读训练首先必须打好独立查字典和使用字典的基础,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新词问题,扫清默读过程中的障碍。其次,要全面打好朗读基础。因为默读是在朗读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默读就无从着手,就年级说,低年级朗读多些,中高年级默读逐渐增多,朗读相对减少。就文体来说,文艺作品朗读应多些,常识性文章默读要多些,就配合次序说,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先默读后朗读,不仅要从技能技巧上打基础,更要注意从良好态度和习惯的培养上打基础。再就是要打好思维能力的基础,默读的既要能通过语言文字抓住思想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这就要求边读边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要有全面的了解,是要重点深入,当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必须同掌握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紧密联系。
        轻声带读。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小声朗读、无声默读两个发展阶段。所以,从二年级开始默读训练时,可以由教师轻声朗读。学生不随着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由于低中年级的学生默读的速度与朗读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是与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相适应的。
        默读训练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检查。由于默读时学生不读出声音,别人看不出,听不到,很大程度上是个别活动,是内心活动。因此指导默读的要布置任务和提出要求,要及时进行检查,以逐步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保证默读质量。

如要求学生默读准备回答问题、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准备分析文中的重点难点;准备讨论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准备有表情的朗读;准备复述课文……有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就可防止学生漫不经心,匆匆过目、不求其解地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边默读边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默读的指向性,提高默读质量。但要注意:一次提出的要求不宜过多,以一两项为宜。教师在默读训练中要着重抓住“读前提示—读中辅导—读后检查”三个环节。老师还可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或者启发学生质疑等等,以进一步提高默读效果。
        三、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不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语言,通过眼、口、耳﹑脑的协同合作来完成阅读,这样,注意力分散了,思维也受到干扰。心理测试表明,小学生默读时每分钟阅读300~500字,最快一分钟可达700~800字。默读可以很快地读完一篇作品,特别是知识性很强的文章。比如,我在一班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各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他们根据自主理解批、划、圈、点,默读不到10分钟便对各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如指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成为“玻璃”,自我介绍,由于节约了阅读时间,可以有多余的时间让学生展示默读成果,因而学生兴趣盎然,阅读效果十分明显。而在二班教学同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十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对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竟知之甚少,有的还刚刚读完,没来得及细细思考时间就到了。只有少数同学做了不太全面的回答。由此可见,默读的效率和效果非常明显。
 四、“无声”胜“有声”,彰显学生阅读个性
        语文课堂固然需要活跃的气氛、热闹的场面,但是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也是不可或缺的。“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安安静静地思考、揣摩、品位的课堂又有什么生命力可言,探究其原因,我认为无外乎以下两点:
        1.片面理解“以读为本”的内涵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确实,“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默读”算得上是人们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阅读方法,我们很难看到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前读书查资料、读报纸、看信件时会有人在高声朗读。仅仅重视朗读而忽视默读,就曲解了“以读为本”的内涵。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全面而完整的“读”。
        2、过分追求“动感课堂”的热烈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课堂氛围热烈是新课标下许多教师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教育学早就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
        总之,默读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不仅是语文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应普遍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应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是通过默读的方式体现的,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学生终身学习的质量和进程,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默读的训练和默读习惯的培养。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的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