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
齐河县第二实验小学西校区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数学是一门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老师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育人职责,要在教学中充分做好德育教育准备,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各环节的教学之中,实现对学生全面培养的教学目标。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提升小学数学的德育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有效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在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之中,为了更好的保障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对数学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寻出多样化的德育渗透路径,让学生在接受到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强化德育教育效果。
一、当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的问题
1、不重视德育教育
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老师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数学教育和德育教育关联不大,认为德育教育应该由专门的德育老师负责,所以教学中并不会主动去挖掘德育教育的素材,探寻德育教育的契机,这便是德育教育不受重视的重要体现,也是老师对数学教育认识不全面的体现。
2、德育教育过于表面化
德育教育是一种能够打动学生人心的教育活动,需要老师借助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推进,当从当前部分数学老师的教学来看,虽然他们认可了德育教育,但德育教育仅停留在老师空洞的说教方面,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无法获得情感体验,此种德育教育过于片面,自然无法将之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的作用发挥出来。所以,空洞说教的德育教育形式,不能体现德育教育的实质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聚焦教学内容,深挖德育素材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时,老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合理选择德育渗透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再出现所选德育渗透内容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尴尬情况,从而保障德育渗透的实效性。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课前必须要围绕教学内容去深挖德育素材,这样便能为课中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在教学《数的产生及十进制计数法》之时,老师课前可以对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进行挖掘,课中将此类德育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除了老师需要做好课前的德育素材深挖工作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前对利用互联网对新知识蕴含的德育素材进行挖掘与整理,课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
教学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师生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德育素材挖掘,课堂教学中才会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德育渗透效果。
2、创新教学活动,探索创新的德育渗透路径
课堂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是达成学生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老师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所以,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进。同时,为了保障德育渗透的效果,老师需要加强对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路径的探索,这点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学《数的产生及十进制计数法》之时,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老师可以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即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数的产生、发展史进行讨论,在整理出观点后小组轮流阐述。此种小组活动之中,学生们不仅能对数的产生、发展史有全面的了解,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产生民族自豪感,并促使学生民族自豪感的不断提升。
教学实践证明,创新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增添新的德育渗透路径,能够较大幅度提升德育渗透的效果。
3、提升评价效果,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可或缺环节,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为学生指明拨正学习的方向,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这便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在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老师便可以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契机,加强对学生课堂实际的关注,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适度的评价。比如在教学《用计算机计算》之时,老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德育渗透目标是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究学习中感受奥数的奥妙,对其学习充分感兴趣。在学生进行学习之时,老师要准确把握对其评价的时机,利用评价活动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强化教学评价的效果,老师对学生评价之时,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结合起来,构建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将评价为德育渗透增添不竭动力的作用发挥出来,真正意义上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小学数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老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明确自身的德育教育职责,加强对教材中德育素材、德育教育活动及评价活动的深层次研究,为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谋求多元化的新路径,让学生从小接受到系统的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助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顺利培养奠基。
【参考文献】
[1] 王梅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12).267.
[2] 李海霞.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9,(68).69.
[3] 张铜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