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0期   作者:王春艳
[导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科学社会的基本形态,教师要利用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工具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拓展教学模式,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王春艳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5702中学 712201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科学社会的基本形态,教师要利用计算机等辅助教学工具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拓展教学模式,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本文将重点阐释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确定信息技术可应用的具体情况,从而给出完善意见,保证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资源;信息技术;高中化学
        引言:为满足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发展状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背景,提出完善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式,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在此期间,教师要不断完善个人能力,学会使用多种先进的软件和技术手段,对应化学教学的特点,优化具体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兴趣的产出,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运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
        微课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学生明确知识的重难点,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强调化学学习所需要集中注意的地方,在视频内容的指导下,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喜好,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达到刺激兴趣产生的效果[1]。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其通过45分钟的时间将所有知识点予以强化,容易出现无法确定重难点的问题,并且有些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不足以支撑其听讲整节课程,而利用微课不仅能够突出重难点,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会在学生注意力下降时,及时将学生吸引到实际教学中,因此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设置内容有所差异的微课,提升课堂教学双效。
        例如,在讲解有关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时,要确定好整节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何种教学啊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在课前预习环节,将微课发布到相应的平台,要求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回答问题。在微课内容设定环节,主要介绍氮氧化物及其溶于水的计算办法,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将对其中的知识点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思考在氧气的参与之下,不同气体比例所能够呈现的效果。接着,在课堂上主要就微课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确定在氮氧化物溶于水的实验中,在时,水能够完全充满容器,说明以此比例可达到完全反应。
        二、辅助使用慕课模式
        所谓慕课模式指的是打破知识传播的壁垒,将资源共享到互联网平台,学生可结合自己的需求,观看教师在平台上上传的资料,此种方式能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出指导,从而保证学习的效果。

慕课的形式启发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要注重利用引导的方式,形成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说出自己的看法。运用此种模式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
沟通不密切的问题,开放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真实反馈个人学习情况[2]。
        例如,在讲解有关脂肪烃的内容时,教师可将预习资源发到班级群内,在页面下方设置讨论的问题,学生结合教师的问题,给出具体答案,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取代反应等过程,利用直观的可视化软件,模拟化学键断裂和与其他分子或原子连接的过程,刺激直观化学感受到的形成。有的学生不清楚在烯烃与烷烃在化学性质方面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制作差异表格,并将制作过程发布到网上,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可准确获取资料,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在此过程要注意学生与其他学生间的交流内容,通过学生的反馈明确在能力提升和知识讲解方面仍需要继续深化的部分,形成教育闭环。
        三、应用多媒体软件
        信息技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多媒体软件,例如:PPT、动画、电子白板等,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述几种软件,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变为可直观获取的信息,提升课堂讲解的效果。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仅通过文字表述难以达到相应的作用,利用可视化软件,将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制作成对应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像,结合具体形态,直观演绎化学反应过程。有些学生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因为操作的失误容易造成误差,利用此种软件,可创设符合化学情境的实验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能够辨别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提升对实验流程的感悟程度,建立契合原理的感知内容。
        有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直接操作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在此情况下可利用多媒体教具,将具体的反应过程予以阐释。例如,在电解池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动画模拟电源、电流表和U型管,通过演示离子移动的过程展示整个反应过程的作用机理,明确在电解池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离子,显示出微观世界的变化,从而深化化学知识[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当下,教师要重点应用多种新技术,结合化学基本反应理论,深度研究其中可提升的部分,加入信息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合理定位自身水平,找到其中仍可继续完善的部分,设定优化办法。为保证信息技术的准确应用,教师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渐提升自我能力,学会使用多媒体软件,并与其他教师形成紧密的沟通状态,探讨新技术的使用策略,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对接素质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思鸣.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2]陈志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马骋.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