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比较法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 以《中亚》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0期   作者:王海香
[导读] 区域性研究是地理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
        王海香
        西宁市第五高级中学        
        [摘要]: 区域性研究是地理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综合比较法是认识区域差异的一种最常见,也最实用的地理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是横向比较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综合比较法比较法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以《中亚》为例,结合教学实际,就区域选择的精准性、区域比较的主体性和区域比较中应到学生树立正确人地协调观这三方面提出综合比较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区域比较、综合比较法、应用策略
        区域性研究是地理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2018年1月份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是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常用的四类区域比较方法分别为:自比法、类比法、专题比较法、综合比较法。综合比较法是认识区域差异的一种最常见,也最实用的地理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是横向比较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综合比较法比较法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综合比较法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综合比较法的含义:
        综合比较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的各个自然或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全面比较,不仅要找出其异同点,而更重要的是找出各要素的联系,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比较区域的综合特征形成明确的系统认识。
二、综合比较法的应用策略
1.不同区域点线面承载的课程结构,要求比较区域案列选择的精准性。
        课程内容就像“经纬网”一样,为使各种要素有机的整合,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累积效应,教师在选择比较案例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有效的组织编排,只有经过精心策划选编而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区域案列才能更好地突出比较主题,探索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或规律,也才能使学生对所比较区域的综合特征形成鲜明的系统认识。所以区域案例]的选择是关键。
        就《中亚》这一节内容而言,如果单纯的就中亚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三大主线内容进行讲解,无非为一节最普通的常规课,没有新意亮点,没有凸显区域的差异性特征,经过反思后,自己也认为这种复习方法又回到了中亚有什么,中亚的人又干了什么的初中区域地理的课堂模式中了。通过反思,设想在高二文科班区域地理复习中,能否加上高中地理原理,让学生把以初中区域为骨架,高中地理原理为血肉的地理主干知识有个更好的融合?调整备课思路,围绕中亚,又不局限于中亚。中亚最重要的特征是干旱,干旱的自然特征深刻的影响了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发展状况,何不选择选择让学生自己通过综合对比分析中亚、印度尼西亚、青藏高原 这三大地区的区域差异得出地理位置对每一个区域的影响。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这是什么,为什么,并使学生努力去解释这一现象,主动寻找结论,激发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的兴趣和动机。
2.找准区域比较切入点,以“点”为抓手建立思维主线。、
        区域地理问题研究有其基本思路: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对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人文地理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如果所有的点都要讲述,就不可能把各个区域地理特征都讲到,况且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终点,只能找一个切入点,建立一条思维主线。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就形成了地理位置---气候---种植业这样的因果链的课堂呈现,确定探究问题为“地理位置对气候影响及与种植业关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形成区域对比分析的“支架”,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支架”剩余部分不断地搭建,即形成从引入树枝到大树的思维框架构建过程。
举例:不同地理位置区域的气候差异和农业差异,以中亚印度尼西亚,青藏高原,三个区域为例,进行分析:

对三个区域的纬度进行对比,引起思考,纬度变化对热量有什么不同影响?进一步对农作物生长期和熟制有什么影响?海陆位置变化对降水有什么影响?降水的多少又有什么优缺点同时对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纬度位置与农业

        笔者从地理位置对气候影响及与种植业关系为切入点、为抓手,深挖不同区域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由浅入深,从不同的区域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
3.类比迁移,求索区域分析中的人地观念。
        通过三个区域地理位置的读图,分析地理位置对气候的热量和降水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当地农业的影响,大家可以分析得出,每个区域的农业和当地气候密不可分,而气候特征又受当地地理位置影响。得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做到可持续发展。
案例:观察中亚咸海面积变化图,分析咸海面积急剧缩小的原因,进而分析中亚灌溉农业的发展可能对环境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 应采取哪些措施?

        通过对区域的比较分析,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作者:王海香
工作学校:青海西宁第五高级中学
邮箱:619610892@qq.com
联系电话:135197370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