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0期   作者:陈丽婷
[导读] 本文通过七年级课本中的内容为例,谈谈在新课改以及信息化浪潮下,微课在历史课堂当中的运用。
        陈丽婷
        贵阳南明区李端棻中学 贵州省贵阳市550005

        摘要:本文通过七年级课本中的内容为例,谈谈在新课改以及信息化浪潮下,微课在历史课堂当中的运用。“微课”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本论文作者从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应用情况、意义、微课的适用范围及未来发展等方面作了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学科、提高课堂效率
引言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够适应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成为教育变革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将结合七年级初中历史课程,谈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七年级学生由于才开始接触历史对历史课本上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很难理解,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调动他们的兴趣。我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首先用创设情境,将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部分图片创设成博物馆的两个展厅。让学生自已进入到这两个展厅,仔细观察图片告诉我他们在展厅里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不再对这一课所处的时代产生距离感。学生也可通过自主学习深度感知那个时代的原始农业,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以及原始居民定居生活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变得更高。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知识内容体系较复杂的学科,因此在传统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这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从而使课堂效率降低。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后,学生课堂笔记工作得到简化,课堂效率有效提升,学生将PPT上罗列的知识结构加以拓展,便能够形成一套较完善的知识架构体系。如在该课内容中我将该课主体内容化为图表呈现于PPT上,学生将知识结构里的时间,地点和生产工具在课本上稍微延伸即可,大大减少学生负担,课堂效率也有所提升。
2.良好结合学科具体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不容易理解半坡和河姆渡农耕生活的不同及其形成的原因。七年级学生由于之前并没有系统接触地理学科知识,所以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半坡人的原始农业以粟为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却以水稻为主居住在干栏式建筑内。学生当即通过白板资料库搜索“粟以及水稻的生产环境”以及“陕西洒安和浙江余姚所处的地理位置及他们的气候条件”。学生收集过资料之后有所了解,紧接着我播放了关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模拟自然环境视频,学生在已查的资料背景下更加直观的了解了半坡人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因是因为这一地区降雨量少气候较寒冷,而粟的耐寒性和耐旱性较强也了解到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是为了防风沙和取暖。也得出河姆渡人原始农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住干栏式建筑。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和图像等方面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参观河姆渡和半坡展厅的图片时学生主动想要这些工具和器皿的功用,这也就在观看图片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学习完本课内容时,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制作表格比较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的异同点,学生通过制作表格更好的了解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相对于北京人的进步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微课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虽然微课的内容具有点状、碎片化的特点,但历史和化学、数学学科还是有显著的区别的。化学可以一分钟的时间呈现一个化学反应,数学可以用一分钟的时间讲解一道题目的做法。

但历史做为一个人文学科,它介绍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都很难在一两分钟内讲完。如果太碎片化,就失去了意义。比如,中国历史七下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要做一个昆曲的微课。昆曲是本课的一个知识点,它本身又包含昆曲的形成、昆曲脸谱、代表作品、伴奏乐器、角色行当、昆曲现状等若干小知识点。这一系列知识点有其内存的逻辑联系,若只讲一个伴奏乐器,这是补充材料,不属于考试范围,但它可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但若单独做一个微课的话,对学生来讲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历史微课必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历史知识内容的逻辑联系,前因后果。这就要求历史微课,虽然微,但也要体现系统性。所以,教师在做微课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做一个小的专题,这样呈现出来的知识就具有系统性,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三、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适用性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技术都有它最适合的应用范围。而使用在别的学科上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微课在历史学科中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这种技术也有其通用性。使得它可以在历史学科教育中进行尝试。
        微课其实就是一个生成的视频。播放过程中不能停顿,和学生的互动性较差。而老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和学生进行提问、讨论等互动。微课使用得过于频繁后,学生也容易产生习以为常的心理。当老师站在一边,而对学生播放他本人的录音时,这里面没有了互动,没有了老师形象丰富的肢体语言,学生逐渐会对微课失去兴趣。微课的时长太短,知识太碎片化,就容易传投给学生一些断章取义的东西。但太长的话,插入就有欠灵活。这些都是微课在历史教学应用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四、怎样发展历史微课
        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首先我认为,微课还是要由相关部门推动,让老师带着任务去做这件事,这样才能形成系统资源。分册分课进行整理,让老师有更多的共享资源。其次,我觉得既然是资源,可以在上课前传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有时间先去消化吸收一些。或者让学生课后去观看,可能效果会更好。
    历史微课的题材应丰富一些。从内容上来讲,可以是人物专题微课、历史事件微课、经济微课、文学艺术微课。从形式上来讲,可以是讲授课本,也可以是习题微课。比如每课可以做一个或两个配套的选择题微课。也可以做一两套材料解析题的微课。学生的课业多,不会有太多时间花在历史上。光看书又难以理解。通过做题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更有针对性的去学习。
五、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尽管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去解决了许多传统课堂所存在的不足,但信息技术不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之一,如何科学地利用它,也是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信息技术优势的凸显,大多数教师热衷于在课件中加入各种各样的效果如动画、声音、特效等,而这些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动画、声音和特效等多媒体效果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让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中的障碍。要加强对一线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多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如Author ware、 Flash、 Director 等教学软件)。 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使课堂更加生动。但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要适当,不能过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深化普及将势不可挡。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也要适当,不能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而忽略课堂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云丽:《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第12期,第118页。
        [2]石银:《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 年第12期,第88页。
        [3]杨连瑞,肖建芳《英语教学艺术论》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