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0期   作者: 1白海燕 2王洪军
[导读] 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以及年代的进程进行学习。
        1白海燕  2王洪军
        1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学校 山东滨州 256600
        2滨城区第八中学 山东滨州 256600
        摘要: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以及年代的进程进行学习。而由于历史的时间线很长,所以想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就要使用一些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于知识点进行记忆,最终学好初中历史,对于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史料;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策略
一、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由于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学生容易在历史的错综复杂关系学习中感到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心态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课堂讲课时由于学生心不在焉,所以也觉得没有意思。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不重视,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要通过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运用史料内容的故事性来提升学生的课堂趣味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实际的运用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史料内容的丰富和生动的特点,通过史料的讲解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进行学习,从而提升课堂的氛围,利用史料场景的建设,让学生能够通过引导,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史料的思考以及加深知识点的记忆。例如:教师在对于清代鸦片战争的内容进行课堂讲解时,可以通过在网上寻找一些圆明园原始的图片以及破坏后的图片给学生观看,把课本上的内容与史料结合起来变成一个连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能够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记忆。在讲述完之后,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了现在圆明园被破坏后的照片后,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我认为实在是太可惜了,圆明园有那么多的文化瑰宝,因为一场战争就被破坏了。”教师进行总结:通过我们对于这一阶段历史内容的了解,同学们能够感受到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破坏程度有多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崇尚和平。“那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考验一下大家,大家还记得鸦片战争是谁发起的吗?”学生:“是因为虎门销烟事件给了英国借口,从而发起了鸦片战争。”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真正的能够了解我国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记忆,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合理选择史料,增加史料知识的课堂应用
        将史料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时,由于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史料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众多的史料记载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于史料的选择。在选择上,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不能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就使用一些没有真实性考证的史料内容运用在课堂上,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历史学习造成误导。历史是我国历经各朝各代一点点累积下来的文明宝藏。在学习时,不能有半点马虎,所以教师寻找课堂使用的史料时,要以准确性、真实性、适度性为原则,寻找出一些合适的内容。由于历史漫长的过程,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数不胜数,但是作为教师,要寻找一些能够将重要知识点连贯起来的史料让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能够重点学习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且,在史料的运用上,要适度的进行一些实际生活的联合补充,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的事件总结出适用于生活的经验教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中历史内容。例如:在对于秦始皇的内容进行讲解时,就必须要提出他一生中做出的重大错误决定,“焚书坑儒”。

教师可以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能够对于当时的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联系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人们拥有了思想上的高度自由,并且在今天的教育中,更加注重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告诉学生对于秦始皇的一生要正确看待,从而引出秦始皇做出的其他贡献:“统一六国,统一货币”等,从而能够使学生对于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能够更加全面,也通过跟现在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提升。这就是针对于合理选择史料以及与现实联系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更加有体会感,不会认为已经过去的事情了解了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帮助,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明白,历史的经历都是我们当下生活中的宝贵经验。
三、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自主搜集史料的空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搜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自主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任务布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课题内容自行搜集史料内容,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自行搜集。在搜集的过程中思考哪一些是适合于学习使用的内容,然后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让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自己对于这一段内容进行讲解,要比教师直接讲解给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学生在自己讲解的过程中,首先要提前准备内容,以及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形成学生自主的多次记忆。例如:在进行贞观之治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史料内容自行收集,在课上,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史料拿出来跟其他学生分享,从而让学生互相分享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并且在讲解的时候,学生锻炼了历史思维以及可以提出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对于学生整体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课堂的互动性更高了,并且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效率。
四、分组合作深入研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流于表面,要注重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知识。在学习中,教师要把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含义的学习习惯重点关注,对于知识内容进行延伸。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通过不同学生的思路不同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对于史料内容的不同理解,也能够发现自身历史思维上的不足,能够通过对别人思维的借鉴,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对于史料内容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知识的延伸,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想要去了解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组,向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史料内容,与此同时,让学生在课前自己通过搜集查找准备一些内容,在组内进行讨论,针对于不同的问题观点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更加的系统化、全面化。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还能消除学生学习的抵触感,让学生不再认为历史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真正的做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进行历史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能够更加的轻松愉快,最终达到组内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结语:
        本文针对于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得知,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的运用史料内容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课堂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提升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历史的学习上有动力,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的教育环境下,对于教师课堂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本着创新的原则,培养学生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廖石金.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细节的运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234-235.
[2]李莉娟.论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史料的运用[J].才智,2020(12):80.
[3]张翠英.初中生历史理解存在的困惑与解决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20(06):105+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