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笑娟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西北街小学 043200
摘要: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它本身就是需要与生活相结合的。众所周知,德育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而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在于能够以更为积极健康的生活,能够与他人以和谐的方式相处。所以,生活与德育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德育教育存在的目的,是德育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而与此同时,德育教育的开展也必须依赖于生活。本文基于浅谈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育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育策略
引言
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诗词文章,还是琴棋书画,抑或是文明礼仪、四大发明,都是我国古人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们中华儿女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而小学德育文化的教育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我们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从而用于小学德育教学中。从小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礼貌的人,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小学生从小就能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德育教育。
一、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
从“生活德育”的角度来看,小学诚信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以“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儿童个体与周围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为宗旨,将日常生活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诚信知识加以开发利用,加入到我们的德育课堂当中,让诚信教育从枯燥的书本教条当中走出来,实现诚信教育的“生活化”。教师是学生观察和学习的对象,教师的德育素养会对学生德育素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相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这也就是说,教师既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教育能力等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也需要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在通过旁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并经常锻炼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可以采取观看类似《黑板》、《我的教师生涯》以及《放牛班的春天》等有关如何启迪学生心灵的电影来培养自身的师德素养,也可以阅读有关教育学的文章来提升自己与学生相处的能力,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开展生活化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使自己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更加得心应手,更加自如。
二、联系生活,升华学生的道德理解
(一)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作用于生活,而生活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元素,许多道德品质的闪光点都是从生活中被挖掘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深化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而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素材相联系是极好的教学策略,一方面,兴趣源于生活,带有生活元素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联系生活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从更多方面对生活有所感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二)例如,笔者在讲《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时,笔者便联系生活中共享单车被小学生随意拆锁、乱扔的现象。笔者先是为学生介绍了共享单车为人们出行所带来的便利,然后引出有些小学生随意损坏共享单车以及一些其他公共设施的事情,让学生点评这些小学生的行为。由于笔者所导人事件的主人公是小学生,而那些小学生所做的不道德的事情都是学生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这便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代人感,这样,学生在思考关于公共设施被损坏的情况时,便能够站在生活和自己的角度产生更客观的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评判笔者导人现象中小学生行为的错误,进而升华学生的道德理解。
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诚信教育要回归社会生活,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去经历、感受,才能将所学的诚信理念转化为诚信行为。在校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德育课程资源,与博物馆、实验基地、名人故居、公安局等场所建立合作教学关系,设计适合不同年级的诚信社会实践活动。除去诚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演练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日常生活就是一个大的舞台,小学生又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他的角度出发去经历、去思考,从而实现诚信课堂的教育目标。小学德育教学不仅停留在课堂中,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德育学习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保障学生德育知识的教学效果,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学生德育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更深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生活中的德育知识培养。例如:教师可以以作业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探索,在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掌握能力。如在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对长辈的孝敬、与邻里的和睦、对人的尊敬等方面,以现身说法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家长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是教育的一种。所以,家长也要及时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活式教学。
结束语
德育教育生活化这一概念是大量专家学者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后得出的宝贵理论结果,能够有效推动德育教育活动的展开,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效。所以,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将这一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以更好地推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德育教育活动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彭立芬,杨冬梅.立德树人,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天府新区白沙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七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19:191-194.
[2]章乐.小学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提升策略——兼论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教材的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24-29.
[3]王宇.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63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