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0期   作者:丁晓然
[导读] 本文从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现状入手,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出参考建议。
        丁晓然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教育和体育局教学研究室,256800

        摘要: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属于依靠“符号化”进行信息传递的学科。因此,数学符号的清晰认知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许多学生在解题时由于符号认识不清而出现的运算错误,直观的证明了小学生符号意识缺失的显性问题。本文从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现状入手,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计算教学    数学符号   符号意识   学科素养
前言:
        数学符号是数学学习的最基础工具,计算又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部分。因此,数学符号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部分教师在讲授计算章节的知识点时,注重计算方法、计算技巧等的灵活传输,却忽视了符号这一最为简单的计算根基的意识培养,让小学生对于数学符号的理解浅显又笼统,无法在自身的感知思维中内化符号的内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现状
(一)学生的符号意识普遍低下
        在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符号的认识都普遍低下。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符号意识培养,主观的使用了经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枯燥的教学模式中难以自发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作用。学生只会单一的将知识学习当作被附加的任务,意识不到数学知识学习与自身的紧密联系,即使自己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或多或少的使用到数学原理,也不能将实践生活与数学课程进行桥梁连接。所以,在不良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老师的数学思维不对等,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因此,符号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师需要将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实效穿插,让学生意识到符号与自身的密切联系。最终让小学生由连接点顺延,展开与其有关的好奇探索,以主动兴趣为基点引导学生认增强符号意识,让符号学习不再是困扰小学生的究极难题。
(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数学是一门应用范围极其广泛的基础学科,不仅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正确逻辑思维,还可以持续贯穿学生的其它学科,形成小学生整体性的学习思维脉络。因此,数学符号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必须在打基础时期良性启导。但是,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的教师意识不到符号学习对于小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主要将教学眼光放置在知识点的传授,甚至有的教师不会专门为学生普及符号知识,对学生的基础意识与基础学习能力形成隐形不良影响,导致小学生在后续学习体系中缺乏学科核心素养。长此以往,教师持续推进教学活动,不仅会增加自身的教学负担,还会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排斥意识渐增,无法快乐学习。当然,造成这一现象也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学校与家长过分注重考试分数,这无形驱使了教师教学重成绩,轻素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方法
(一)在情境中触摸数学符号的作用
        要想在小学阶段通过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拥有基础的符号意识。首先需要数学教师改变守旧的教学模式,主动走出教学经验舒适圈,以贴近时代的教学手段展开数学知识教学。其次,教师与教学细节中穿插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树立初步的符号价值意识,认识数学符号存在的作用,最终准确的理解符号的表征。这样以来,学生不仅可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深入感受符号意义,还可以顺利的利用符号解决数学问题,收获愉悦情绪。

例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教师以31根铅笔为例,给学生展示将他们分为10根为一组时,有1根是单独的,不够一组。将他们以5为一组时,区分摆放为7组后,只有6组符合要求,还是有1根单独摆放。以此导出31÷10与31÷5中的“÷”在公式中的作用,让学生将分组的过程与除法竖式相结合。
(二)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符号的内涵
        数学符号虽然在小学阶段主要以加、减、乘、除来存在,尤其是低年级学习的数学符号较简单。但是,数学符号对于起初接触的小学生而言是当下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难题,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感受为主导巧妙渗透运算符号,让小学生对于数学符号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时必须超前规划,用简单直白且步骤清晰的方式让小学生认识符号内涵,继而逐步建立数学体系。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有意识的用线段图引导学生认识符号。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辆小汽车,在有汽车的路面上画出15km的线段,并将此线段划分为等同的15格,提问学生15km包含多少个1千米?让学生认真观察,锻炼学生的洞察力,继而将小汽车替换为自行车或电动车等交通工具,让学生学会自己画线段,并将其平均分,在实操体验中意识到符号以特定需求构成的计算应用。
(三)通过对比体验数学符号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符号的途径各种各样,最为常见的应用之一就是对比。通过对比不仅可以直观的显示被对比对象的差别,还可以以具体的显性展示将抽象的符号含义简练化。因此,教师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可以从对比体验的方式入手,让学生根据实际的内容对比领会符号的意义,从而灵活利用符号。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如《数青蛙》,利用歌曲的快速吸引力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凝聚,继而安排学生以游戏化的形式展开一轮数青蛙比赛,并将游戏中出现的数学一一列举。以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为开始,到五只青蛙五张嘴十只眼睛二十条腿为止,将数字排列其中,然后教师巧妙点拨,让学生意识到乘法符号“×”在此处的价值。这样青蛙无论是以几只为开始,都可以直接以“a”为代替,青蛙的眼睛、嘴巴、腿直接以固定数值与“a”相乘即可。
(四)在探究中优化数学符号的价值
        小学生在一定时间段的数学符号意识培养之后,会逐渐形成完整的符号思维,然后自主的利用符号展开数学运算,利用符号探究数学知识。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有关小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需要讲究阶段。教师针对性的展开适宜该阶段的学生符号意识的挖掘,然后从意识导向思维,让学生对于符号的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解读。这样以来,当教师开展知识的教学时,学生更加有探究欲望,让符号思维增效提升。例如:在“表内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在基础的除法符号“÷”的学习上深化除号的形成过程,使用丰富的数学材料让学生自主实践,并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巩固内化,如8张卡纸平均分给4个人或10根粉笔平均分给2个人的演示操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符号意识培养,有益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数学学科素养。教师在符号化的趣味构建过程中,使学生增强了数学符号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理解数学符号的作用,积累数学符号的学习经验,最终善用数学符号,能够巧妙的学好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月胜.去情境,从生活数学走向符号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69-72+42.
[2]卓毅,植华清.小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探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8,36(06):110-113.
[3]杨丽华.几种常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01):242-243+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