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忠
山东省平原县第五中学 253100
摘要:绝大多数有经验的初中班主任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观念:对于学生的教学不单单在于知识的传授,还在于对学生的鼓励与激励。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积极地建议与指导,对于表现良好或态度积极的学生进行奖励与激励,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长此以往,激励理念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针对此种情况,广大初中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理解与应用教育激励理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寻找更高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并将其运用到班级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教育激励理论;初中班级管理;应用研究
引言
教育激励理论就是通过激励的手段使学生改进对学习的态度,采用合理的管理方法,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改善自身的学习状态。在班级管理中,有效的激励教育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把握不同的激励方法,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只有合理运用不同的激励策略,才能达到应有的管理效果。
一、教育激励理论的概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初中班级管理是为了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在学校校规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管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内心想法,无法发挥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即便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提升班级整体的学习成绩,但是因为僵化的管理方式也同样引发了一些值得教师考虑的问题:现阶段的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身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心智发展还不完善的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他们希望有人能倾听自己的声音,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与鼓励,这样就能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充足的动力并且树立学习的信心。教育激励理论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因为社会的进步对于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教育激励理论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教育激励理论注重教学模式中的创新性以及实践能力,最主要的是教育激励理论的实施是建立在以尊重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基础上,根据情况的不同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鼓励,并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生活中来。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会在教师的激励下建立科学的阶段学习目标,并在正能量的帮助下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教学激励理论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除学习之外的日常表现。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要单纯地用成绩进行评判,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教师转变自身身份成为学生的朋友甚至是感情交流的对象,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发现学生隐藏的潜能并适当地进行引导,以发挥其潜能。
二、教育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2.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当然也有部分自卑的学生更加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别人的评价,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善用激励教育理论让学生改进这种想法,多去激励学生让他们知道,做好自己最重要。学生的进步也最需要教师的鼓励。学生取得某一项进步的时候,教师在让学生不产生骄傲的前提下,应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给予适当的激励,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2提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成绩始终是班级管理的出发点之一,但是教师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可以单单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也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在实际的初中学习生活中非常注重自己内心想法的表达,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学校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内心渴望交流却找不到表达的方式与途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更为详细的了解,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学习的潜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进而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
2.3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在初中生的成长期,大部分的学生都有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争强好胜,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被大家认可的一员,为班集体做出贡献。因此在班集体的活动中,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某些活动中,通过激励的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活动内容,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在集体的活动中,学生会因为自身的激情而得到心情的满足,就会感受到自己为班集体做出的贡献,使之对班级的荣誉感增加。通过有效的教育激励,可以本能地了解学生最擅长的一面;通过最细小化的表现进行最大的鼓励,为班级争光,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三、促进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3.1关爱教育激励理论的应用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成绩成为教师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慢慢地,成绩便成为班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学生的内心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被教师忽视。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身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心活动,当然也会存在感情上的起伏。当某一位学生出现成绩上的波动时,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批评教育,更不应对学生置之不理,而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找到其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给予学生除成绩之外的关注。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不是教学难题太大,致使学生的学习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或者是因为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调整好,在考试的过程中未能发挥自身的真实水平。教师在了解到实际情况之后,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并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教师的帮助与激励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实际的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保持较高的交流频率,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遇到难题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出中肯的建议。
3.2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初中教学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人员,任务是非常重大的。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还要正确引导学生改进自己和完善自身的不足,不要以自卑的心态去看待事情、分析事物,要明确开朗地看世界,这样更能提升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育激励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擅长的一面,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养成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激励,更离不开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当教师的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之后,学生们就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与激励下稳步提升学习成绩,同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并实现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的双提升,在学生个体的帮助下就能够为班级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大环境,达到一力降十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边宗国,苗海霞.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师,2019(S2):178.
[2]常志勇,李美玲.论初中班级管理中教育激励理论的应用[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9(八).: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9:141-142.
[3]薛淼.浅谈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37-38.
[4]姜波,刘光林.论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8(26):159-160.
[5]李俊义.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18):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