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莉娟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实验中学233710
摘要: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断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产生发展的,改变了以往初中语文课堂中“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发展。本文基于多元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多元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引言
初中语文在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生涯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改的推动也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和前提,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往往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知识点的教学和成绩上,枯燥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语文学习效率的低下。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初中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学科,对学生各方面知识掌握情况的要求更高。多元化教学方法指思维方式多元化、教学性质多元化。将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初中教学可促进教师角色、地位的转换,教师不再高高在上、不可质疑,在多元化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业的引路人;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思维不再受限,想象力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文字分析和感悟能力;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独立分析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优化学生学习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应该全面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环节中,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巧妙创设多媒体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以生动化的视频、趣味性的内容以及动听的音乐等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段视频,快速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再比如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美妙的音乐,快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有效启迪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生活化、趣味性的问题来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比如教师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见但常常忽略的熟悉场景作为问题来抛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思考。
三、多元化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以大纲的形式粗略的讲解,只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枯燥乏味,没有任何的突出点,千遍一律,没有新意,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兴趣,降低了教学质量。一节新课的学习必须要有导入环节的存在,是教学语文必不可少的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的创造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才能,因此,教师要尽量采用多元化的导入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疑问导入,这种带着悬疑的效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激发学生想要得到答案的迫切心情;音乐激趣导入,在讲课文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能够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看图观察实物导入,采用看图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更能够增加理解能力;猜谜导入,也是一种好的导入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带着兴趣去学习;导游解说法,这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多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讲授知识时,给学生做基本的引导,但关键环节是学生讨论、分析、吸收,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分配小组的时候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专长,合理搭配。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去解决,且答案并不是唯一,学生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发挥集体的力量,在小组内部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带动起来,变被动、机械学习为主动、趣味学习,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学习效果更好。通过合作,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近,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高。
结束语
根据时代发展、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顺良.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提升语文教学效益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42.
[2]吕卫东.初中语文多元教学形式与误区探讨[J].学周刊,2016(22):23-25.
[3]程强.语文教学中的多元方法应用[J].中国培训,2016(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