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丽军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金山中心校 674199
摘要:识字教学作为最基础的教学部分,实际是为语文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的步骤。学生只有在识字和写字的教学课程开展下,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为语文科目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就目前的学习情况而言,课程模式的陈旧老化难以吸引学生,导致了对识字教学兴趣不高,使得教学过程难以顺利开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得识字教学工作得以有效顺利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
引言
对小学生而言,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语文水平,并对其他科目也有重大的影响。在过去,我国的小学识字教育一直过于看重教师的传授过程,却对学生的吸收、理解缺乏重视,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意图让他们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增加识字量。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收效甚微,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发掘毫无帮助。因此,学校应当对此进行改革,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引进更具趣味性的情境化课堂。
一、识字教学现状
第一,学生识字兴趣低。就目前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现状而言,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注意力不集中。机械性的学习方法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简单重复的无休止抄写并不能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识记。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对汉字学习的兴趣,进而对语文也产生厌烦心理。第二,教学形式较为枯燥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语文教学的大环境。因此,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第三,学生识字错误率高。学生在识字认字过程中,由于对细节把握不准确,极易造成认错字和写错字的现象;而教师采用单纯的罚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有规律、有方法地引导学生识记汉字,体会汉字文化和语文知识,从而更好地识记汉字和书写汉字。
二、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应用探究
(一)、在情境中创造口语交际机会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应用,识字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顺畅地阅读和说话。口语是用来交际的,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与农村环境和生活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见过田地和一些基础农具的学生为大家介绍自己在乡村的生活,并用课件、视频、照片等模拟农村环境,帮助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了解农村同学的生活环境;还可让见证了国家发展和农村向城市变化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将其介绍给大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行思考、组织语言,能锻炼口语能力,还可认识新的字词。教师还应将学生在发言中所提到的写法较难的字、词在黑板或屏幕上展示出来,以给他们留下较深的印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同样如此,借助相关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快速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并且解决过去识字写字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恰好为这一策略提供了硬件支持,很多小学目前都普及了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创设情境,争取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举个例子来说,在带领学生们进行识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PPT等方式,将不同的汉字、词汇等展示出来,并且以动态的、彩色的字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看幻灯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必然会更加深刻。
(三)、组织学生表演话剧、情景剧
课堂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场所。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能少走很多弯路。教师要学会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学到丰富的词汇并巩固记忆。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趣味性较强的叙事性课文,很适合改编或续写延伸,以及创作剧本。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课文,组织学生共同出谋划策,在课文的基础上创作剧本。在完成剧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更多的字、词,并学到组织语言的方法和文章的结构。在表演时,他们又可以在对应的语境中练习口语,加深印象,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比较小,而汉字的字形又比较复杂,想要让他们掌握识字写字能力有一定的困难性。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尽快认识到识字写字的重要性,为促进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俞梦巧.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研究[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540-542.
[2]魏竞.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902-904.
[3]季相琛,路晓莹.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05):45-46.